第三十八章 比文招亲 一 - 兄弟恩怨 - 牟毅

第三十八章 比文招亲 一 - 兄弟恩怨 - 牟毅

一辆中巴车在弯弯曲曲的坡路上往下慢慢行驶着,扑入视野的是漫山遍野的玉米林,都是清一色深绿色,在满天灼亮的晨辉中更显娇艳美好,不禁令人对这些长势良好的庄稼肃然起敬;不时见路边有牧童悠闲地牵着水牛或者马儿,这些牲畜洒脱地甩着尾巴在啃啮着地上的青草,一派和谐的田园风光如诗似画。

冯天宇、陆晓白和林若夕都乘坐在这辆汽车上,他们都被窗外的旖旎风光所吸引,目光像刷子一样来回地刷着那些扣人心弦的美景。

他们这是要去林若夕的外婆家。昨天晚上,林若夕分别打电话给冯天宇和去找陆晓白,她告诉他们,她母亲的胃病又复发了,这病十几年都没有治愈,她曾听母亲说有一种俗称“仙草”的铁皮石斛对顽固性胃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她决定趁给外婆祝寿的机会到山上采一些铁皮石斛熬水给母亲喝,她叫他俩跟着她去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想让他俩作伴,这样可以免去旅途的孤独和寂寞。第二是最主要的,也就是想让他俩帮她到山上去采铁皮石斛。因为铁皮石斛通常生长在海拔1600米左右的山地半阴湿的岩石上,柔弱的她绠短汲深,无法采到铁皮石斛,而他俩体格强健,身手敏捷,是采这药的最佳人选。

他们一路上边说话边欣赏风景,坐了将近两个小时的车,到一个镇上下车后又换乘半个小时的载客面包车,然后又走了一段山路,才到达了林若夕的外婆家。

她外婆家的房屋是用青瓦红砖建成的,墙壁、门窗都已斑驳陆离,房顶上的瓦片已碎了不少,看上去很陈旧了。林若夕告诉他俩,她外婆、大舅及大舅的女儿都居住在这栋房子里,由于去年大舅生了一场病,把好不容易积攒起来准备修建新房子的钱都拿去看病了,所以建设房子的事情成了梦幻泡影,她还担心地说如今大舅都已经六十岁了,还不知能不能把新房子建起来。

他们看见林若夕外婆的家门口聚集着很多人,并且还看见有人陆陆续续地赶来,这些人都是来给她外婆祝寿的,想必这个寿宴热闹非凡。

林若夕外婆家的房屋虽然不宽敞,但是门前的院子却很宽敞,院坝里整齐有序地放置着许多桌椅板凳,上面坐满了客人。在一棵核桃树与白杨树中间,拉着一条巨大的横幅,横幅上面印着醒目的一行正楷字:比文招亲。有许多年青人站在条幅旁边看上面的文字,脸上均洋溢着喜悦与兴奋。此时,有一个八九岁光景的男孩拿自制的竹弓搭木箭向横幅上一射,“嗖”的一下,箭朝横幅中间穿过,一个年青男子见状便恕斥孩子几句,这孩子跑开了。

冯天宇、林若夕和陆晓白看见这条幅均感诧异,不是为老人祝寿吗,怎么变成比文招亲了?又是谁要比文招亲?带着巨大的疑问,林若夕问旁边的一位远房亲戚,这位亲戚悄悄告诉她,是她舅舅趁给她外婆办寿宴的机会,要举办一场比文招亲活动,谁在这场角逐中胜出,谁就可以把他女儿娶走。

林若夕不禁吃了一惊,舅舅这是在搞什么名堂?她知道舅舅只有这么一个女儿,而且他还是中年得女,这女孩的母亲在生她时大出血,没抢救过来,女孩从小就缺少母爱,如果在这场比赛中胜出的是一位懂得关心她的男人还好,要是一位脾气暴躁、不懂得关心她的男人那就糟糕了!

林若夕的表姐叫张欢欢,大林若夕两岁,她在五年前见过表姐,那时的表姐就已出落得亭亭玉立的了,比自己还漂亮,想必如今更加漂亮。就凭她拥有的这个优越条件,想找一个优秀的男人还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为什么要搞比文招亲?不行,我要去问问表姐,看看这个所谓的比文招亲是不是她心甘情愿的!

林若夕走进屋子,看到面目慈祥的外婆就礼貌地向她打招呼。由于外婆的听力与眼力都不太好,所以她必须靠近外婆,外婆才能看得清她和听得到她说话。外婆问怎么没看到她的母亲,林若夕就说母亲的胃病犯了,住进了医院,并转达了母亲对她的歉意和祝福。祖孙俩寒喧了一会儿后,林若夕才问表姐在哪儿,她外婆朝一间屋子一指,说她把自己关在了里面。

林若夕敲了半天门,里面才说:“谁呀?”

“表姐,我是若夕,你快开门,我有话问你。”

门打开了,林若夕走了进去,她看到表姐的眼睛红红的,显然是刚哭过。

林若夕询问得知,表姐哭泣是因为父亲不经她同意要为她举办比文招亲活动,她觉得父亲这样做剌痛了她的心,她无法接受,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听天由命。林若夕很生气,她想不明白大舅为什么要这样做?

林若夕外婆的寿宴在中午十二点就开始了,这是林若夕的大舅张逵特意安排的,因为接下来还要举办比文招亲活动,这对张逵来说更加重要。

首先,在场的所有人一齐向老寿星拱手祝寿,祝她“福如东海,寿与天齐”,然后寿宴开始,有个别的亲朋还热情地走过去与老寿星碰杯,当然,老寿星不能喝酒,她只能以茶代酒,不过与她碰杯的人也乐意接受。

吃完饭后,比文招亲活动就要开始了,这才是大家期盼已久的事情。有人私下议论,认为张逵这是以比文招亲为噱头借机敛应征者的祝寿礼金,因为人们从收礼的帐本上惊讶地发现,大多应征者送的祝寿金都是上了千元的,很少有人下一千元的,甚至有个别的达到三千以上,这么大的数额,在一个相对闭塞的小山村来说绝对是破天荒的事情,难怪人们都觉得应征者这是在打肿脸充胖子,目的是想博得张逵及其女张欢欢的欢心。

张逵早在两个月前就请人把比文招亲的请柬散发出去了,发放范围是本村及邻村的几个村子,规定应征者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的未婚青年和离异男子。张欢欢的天生丽质是方圆十里八村人人皆知的,许多年轻人早已对她的美貌倾慕不已,不过其家父管束甚严,谁也无法靠近张欢欢,更别说追求张欢欢了,所以这些多情的年轻人只能徒自喟叹。当这些符合比文招亲应征条件的年轻人接到请柬后,首先是惊讶,既而是兴奋,纷纷询问送请柬的人招亲时考的是哪方面文化知识,送请柬的人一笑,说具体情况他也不是很清楚,如果你到时真想去参加比试,就一定要多看书,多多益善,这样更有机会在角逐中脱颖而出。应征者受到了启发和指示,便下定决心要焚膏继晷,掌握更多文化知识,以便到时从容应考。甚至一些外出务工青年听到这个比文招亲的消息后,也闻风而动,纷纷从外面赶赴回来,准备参加这场比文招亲活动。由于不知道到时考的是哪些知识题,所以想要去应考的人阅读涉猎广泛,文化层次较低的读部份中外名著、中国历史、唐诗宋词,文化层次较高的除了读、历史、唐诗宋词外,甚至还读《奇门遁甲》和《诗经》等一些晦涩难懂的书。一时间,镇上书店里的这些书籍被抢售一空,没买到书的人还专程跑到县城和省城去购买。

这次比文招亲活动的策划人和主考官是本村一位名叫谭祖名的中年男子,据说他是本村学历最高而又见多识广的人,曾经在镇上一所中学教过书,后来因为生活作风问题被学校开除了。张逵让他担此重任自然是寄予厚望,按照张逵的意思是希望谭祖名通过比文这种特殊的考评方式帮他招募到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婿,让他实现当岳父的最大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