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靖 - 北宋辽金风云人物大观 - 李树清等
余靖(1000年~1064年),字安道,号武溪。广东韶州人(今广东韶关),宋朝名臣。出身于仕宦之家。宋天圣二年(1024年)考取进士,曾任新建县知事,后迁秘书丞。景佑三年(1036年),他因向皇帝上疏为被贬的礼部员外郎范仲淹辩护而遭降职为监筠州酒税。庆历三年(1043年),复起任为谏院右正言,专司向皇帝进谏奏事,余正直敢谏,曾多次为建言“轻徭薄赋”整顿户政,去除贪残之吏,抚疲困之民事而向皇帝抗声力争,以致唾液飞溅至皇帝的“龙颜”上仍意犹未尽。他的建议大多为仁宗所接受,并因而与欧阳修等同被誉为朝廷敢于进谏的“四谏”之一。庆历四年(1044年),受命为出使契丹的使者。他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折服了雄据一方的辽主,从而适时的在复杂的宋辽夏三角关系中维护了宋朝的利益。
自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史记杂家小说、阴阳律历以及佛道之书,无所不通。以尤以文才拨萃,著称乡里。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中进士,初为赣县尉,后到京任秘书监,负责掌管典籍文书,入崇文馆主持校勘《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写出了《三史勘误》四十卷。景右二年(1035年),余靖因谏留范仲淹,与尹洙、欧阳修一同被贬。他们被天下称为四贤。庆历三年(1043年)余靖、欧阳修、王素、蔡襄一起被擢为谏官,时论重之。庆历四年(1044年),西夏向宋朝请和,辽国不许,余靖以谏议大夫的名义出使辽国,持正雄辩,挫败了辽国的外交恐吓,使宋北境消除了紧张气氛,西边也没有战事。余靖曾先后三次出使辽国,积极学习外国语言,写作外文诗,但被认为有失大国尊严,出贬吉州,又受中伤,返居故里。皇佑四年(1052年),由于侬智高造反,朝庭起用余靖,任广南四路(即今广西)经略安抚史负责镇压,并解决了交趾(今越南北部)入侵事件,授尚书左丞知广州。余靖在南海做官十年,离任时不带走南海一物,因此以“风采清华”称颂于世。广州有八贤堂,余靖当其一,晚年官至工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