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传统剪纸 - 非遗鉴赏 - 夏轩宇

第232章 传统剪纸 - 非遗鉴赏 - 夏轩宇

包头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剪纸的一种,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包头及其周边地区。

多民族聚居的包头及周边地区,各民族的独特文化与风俗人情互相融合,取长补短,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传统。传统的包头民间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风格特征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互相影响交融的产物,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包头民间最为普及的装饰艺术,包头剪纸经过几代艺人长年累月的反复实践,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表现手法,作品的构思独出心裁,给人以纯真、质朴、清新的美感,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包头剪纸的题材有人物、动物、花鸟鱼虫、吉祥纹样等几大类。以各种形式多变的拉手娃娃、十二生肖、云尖尖和吉祥连续纹样为多,又以带有“十”字符号的动物以及“老鼠爬杆”、“蒙人骑骆驼”、“骑马扛枪”等最具特色。

近年来,随着城市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和都市文明的发展,作为历史文化产物的包头民间剪纸面临着传承困难等诸多问题,亟待采取措施进行有效保护。

新干剪纸主要流传于我国新干境内,是当地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艺术。

在新干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以“家传”或“互教”方式传承发展。新干剪纸多用来装点居室、门窗,或是用于婚嫁、喜庆、年节及丧事等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妇女的拦裙花、鞋花、头盖花,门帘、童帽、口枷花和春节用的彩帘,丧事用的灵屋、寿鞋、鬼衣、纸钱等,所用纸张大红大绿,能够烘托喜庆与热烈气氛,寓意福缘、财运、顺遂、兴旺等美好愿望,以此丰富和**生活。

新干剪纸以线条造型为主,画面简练、质朴,与新干出土的商代青铜、玉器文物纹饰一脉相承,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所选用的题材广泛,既有奇花异卉、家畜珍禽,人物典故、民间传说,生产生活、劳动场景,也有反映时事政治、家事国事的内容。创作时,心灵手巧的剪纸艺人用一把剪刀、几张彩纸,凭着对生活的感悟,剪出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郁的作品,想剪什么就剪成什么,全凭剪纸艺人的自由发挥。新干剪纸是农耕文明的产物,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新干剪纸面临着后继无人等问题,需要予以重视。

延川剪纸是我国延川境内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与当地祈福驱祸的民间风俗有关,亦多用于民间的信仰祭祀活动。

延川剪纸被广泛地用于当地的社会生活之中,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离不开剪纸。在当地民间,剪纸和料理家务是广大劳动妇女展示才干的重要方式,当地民间谚语云:“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延川剪纸是以妇女为创作主体的民间艺术,多反映着纷繁多趣的社会风情和家庭生活,表现手法有写意、写实两种,多与作者的性格有关。至20世纪90年代,当地的剪纸作者多达一万五千余人,其代表人物有高凤莲、郭如林、高河晓、刘洁琼、刘小娟、袁随花等。

延川剪纸所涉及的题材有神仙佛像、吉祥吉庆、农事耕作、节令习俗、人物、故事、飞禽走兽、纺线织布、风景花卉、生殖繁育等,多采用窗花、墙花、顶棚花、灯花和礼花等形式表现,画面简洁,结构严密,主次分明。所表现的形象造型纯朴,外轮廓或方或圆,线条粗壮便于运剪,亦利于粘贴仿剪,具有粗犷浑厚、热情奔放的地方风格。时至今日,延川剪纸由于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而濒临后继无人的困境,需要对之进行抢救和保护。

旬邑剪纸相传起源于汉代,主要流传于我国关中地区最北部旬邑县境内的中塬张洪镇、太村镇、职田镇和赤道乡等地。至清代末年,旬邑剪纸由单色剪纸发展演变为彩贴剪纸。旬邑的彩贴剪纸是当地妇女必需的技能,在日常生活中,逢年过节要剪窗花、墙画,婚丧嫁娶要剪仪帐,新居装饰要剪顶棚花、炕围花,至于服装刺绣的底样、盖在花馍上的花样以及迎神送鬼的仪程等,更是离不开剪纸的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