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金砖、古法炼银与海派玉雕 - 非遗鉴赏 - 夏轩宇
原来,这个世界真的能够做到点土成金,而这种点土成金的手艺,一年才能炼成一块儿御用金砖。
这种铺在紫禁城内的金砖,光烧这么一块儿啊,至少就能用一年的时间,敲击时能发出金石般的清脆声音。它是明清皇帝的御用建筑材料,金砖的原材料是当地特有的澄泥。
只有地下两到三米的能用来烧砖,地表杂质浮土太多,三米以下的含沙量又太高,烧出来的金砖耐磨性会大大折扣。挖出来的土要先晾晒一段时间,然后加水搅拌成泥,把泥块儿细细切下,让工人反复踩踏挤压,这样不仅能祛除里面的空气,还能锤炼出泥土的黏性。将捶打后的泥块儿放入模具压实,仔细把表面清理平整后,一块金砖的泥胚就完成了。
接下来,就是金砖工艺中最耗时的步骤,泥胚需要在密闭的环境中阴干足足七个月。在这期间不能风吹也不能日晒,否则胚砖就会开裂报废,这也意味着现代烘干工艺根本就无法使用。烧制金砖用的也不是煤炭,而是稻糠;靠的也不是猛火高温,而是用文火慢慢锤炼。一窑金砖需要连续煅烧两个月才行,金砖的质检更为严格,如果一窑砖内超过六块儿敲不出金石的声音,则整个窑内的金砖都会作废。
靠着复杂的制作工艺和严格的检验标准,金砖才能让几百年来的皇帝们都爱不释手。
……
谁能想到蒸一盆米饭竟然是为了淬炼银子?
古法炼银的技术,你根本就想象不到。
米饭在大家的眼里是食物,可眼前这盆米饭却不是食物,而是用来制作银子的必需品。
首先要将熟糯米与含银的矿石粉末混合在一起做成窑团,经历半个月的自然风干后,再把窑团放入炭火中烧制。加入稻草的风箱会将炉内温度提升上千度,待冷却之后,窑团就会变成礁石。接着通过高温将铅融化,加入礁石继续煅烧,漫长的时间过后,铅与礁石融合形成的银铅合金,也就是大家俗话讲的铅坨。在炉火内铺上一层厚厚的上等炉灰,将这块铅坨放在炉灰上继续煅烧。这个时候,铅跟炉灰在氧气的作用下会形成一种矿物——密陀僧,而银块儿也就在这时被淬炼出来了。紧接着,将银块儿放入加热的明矾水中去除杂质,最后纯银经过加热软化后在模具中冷却形成了银子,这就是古代《天工开物》记载的灰吹法炼银技术。
在实际应用中,灰吹法不仅可以炼银,还可以使得金银分离,主要利用的就是金银的熔沸点不同。
从唐代之前这种方法就被广泛运用了起来,不久之后传到了小日本,被改良后的灰吹法炼银技术,大幅度提升了当地的银产量。
……
用钢丝切割玉器,古人的智慧你想象不到。
俗话说得好,玉不琢不成器。
没有现代电动工具的辅助,古代玉工在制玉时真将“琢”这个字体现的淋漓尽致。
玉石质地坚硬,金属都无法在玉石上留下任何痕迹,因此古人想要雕琢玉石,首先要研磨出解玉砂。从江河的泥沙中通过杵捣、过滤、筛选出来的石英砂与金刚砂是硬度高于玉石并具有锐度和耐磨性的天然矿石。
有了解玉砂,后面就可以开始它的表演了。玉工需要两个人配合,像钢丝拉锯般切割玉料,解玉砂和水放置在茶壶之中,滴在钢丝上增加锋利度,这样才能达到切割玉器的目的。
切割玉石的制作过程非常慢,一天也很难拉出一寸的口子,切割好了玉石,为了更细致的玉石加工,中国古人就发明了水凳,通过脚蹬的方式,靠麻绳来旋转木轴,依靠锋利的金属配合解玉砂才能慢慢完成造型、镂空、花纹等制玉工艺。
几千年来,中国留存下来的玉器如浩瀚星辰并拥有众多工艺复杂、做工精细的传世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