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九章:记名弟子 - 上苍伐谋 - 左文太子爷

第三七九章:记名弟子 - 上苍伐谋 - 左文太子爷

林樊二人随后趴在桌上一番海吃,吃过后二人只是坐在桌上,也不敢与赵东林说话,因为他们知道赵东林今天就要走了,而他们有些不舍,虽只是短短一天的接触,但是他们已知道了赵东林的性格,说一不二。

“待会我会去小秋的家里,等将小秋送回家后我便会直接离开别云镇,毕竟我已离家游历十多年了,如此与你们就此别过吧!”赵东林说着双手一拱,随即也不作丝毫迟疑,带着小男孩转身就离开了客栈。

樊于重和林惊云没想到赵东林会突然说走就走,却是怔在了原地,当赵东林都走了好一会儿后他们这才反应过来,再回头时却发现赵东林的身影已经消失不见了。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与两位相交实为缘分,二位若是有心想与我相交,那就相约五百年之后,五百年之后就在这别云镇,我等你们……”赵东林虽然人已走远,但却还是神魂传音与樊、林二人道,好歹相识一场,而且他有心想将这二人当成一种潜投资。

听过赵东林的神魂传音后,樊于重和林惊云二人先是相互对视,各自脸上错愕,随后二人心中突然明白,却是瞬间哭了……‘五百年后我等你们’,五百年,这是什么概念,武者中绝顶高手的寿命也不过三百年,而赵东林与他们是相约五百年后,这是什么意思?是有意诓骗戏耍他们?

显然不是,以赵东林的为人不会如此,这点林、樊二人心中有数。那赵东林如此一说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林樊二人不笨,略一思索便知,他们明白这是赵东林的鼓舞,知道这是赵东林对他二人的信心和肯定,所以他们哭了。被唾弃、鄙视、侮辱了数十年,而今天被一个修炼天赋极好的修士所认可,这份泪水是感动,更是激动。

樊于重一边擦着眼泪,一边与林惊云说着道:“公子走了,虽然我与他只相处了短短一天,但是他于我却是师,是友,亦是主……”

听过樊于重的话,林惊云一抹脸上泪水,但是面上依旧露悲戚,亦是与樊于重感慨着道:“我又何尝不是,如果不是公子昨夜的那一番话,我想我可能就在这别云镇碌碌无为地呆一辈子了,或者是当个马贼,或者是其他人生,总之,如果没有公子的开导,我想我这辈子都不可能会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其实也无怪樊于重会哭泣,本来与赵东林说及自己的往事,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和赵东林此生只是萍水相逢,往后绝无再见之日了,可是赵东林随后与他传授了‘武可通天’的思想和实践之路,这等于是赵东林给了他一次重生的机会,樊于重有抱负,要不他也不会为往事而伤心,而赵东林这等于是将他从那无边的‘苦海’中解脱了出来,这等于是再造之恩。

再说林惊云,林惊云九岁失去了双亲,算是个孤儿,他是靠着亲戚邻里的接济长大的,在他十七岁的时候他来的别云镇,随后便住在了这里,在这里他吃了不少的苦,被别人欺负,遭别人打骂,慢慢地他也学会了欺负别人,学会了打骂别人,慢慢地他成了别云镇上的一害,别云镇上有人称他为‘小霸王’,但是背地里却是称他为‘黄鼠狼’,这些林惊云都知道,他也曾想过改变自己,不让别人对他生厌,可是他回不了头了,在别人的眼里,他已经成了坏人的典范……于是林惊云选择了自甘堕落,直到他被独眼三发现并被培养成了一个马贼。

本来林惊云想自己的这辈子可能真的就这样,但是老天总是喜欢和他开玩笑,他遇到赵东林,赵东林不但将瓦解了以独眼三为首的这个马贼团伙,而且还传授给了他一种全新的修炼模式,这等于是给林惊云指明了一条新的路,虽然这条路几乎没有人走过,也看不见任何光明,但是这条路于他而言却不失是一条最有前途的路,最能看到光明的路。

原本的两个以为自己就要完了的人,如今他们见到了希望,尽管这个希望很是渺茫,但是却值得他们为之努力和奋斗,赵东林昨夜最后一句话总结了自己说过的所有话——‘活着,就应该是为了更好地活着,是为了活出精彩,是为了活得更有光彩,活着,其实就是给别人看的。’

林、樊二人一番感慨,诸多莫名的情绪涌上心头,二人心中百感交集之际,心头对赵东林更是敬重,虽然赵东林已经走远,但是二人还是‘扑通’一声,对着赵东林消失的方向跪了下来,随即樊于重先开口说着道:

“虽然我樊于重对于您的一切知之甚少,但是您的一番教诲、您的指引却是点醒了我这个人,点亮了我黑暗的人生……从此刻起,您就是我的师父,或许您不会认我这个废柴做弟子,但是我会努力,我会做到让您刮目相看的地步,让您亲口承认我这个徒弟。”

樊于重说完,林惊云紧随其后,亦是开口说着道:

“公子,惊云本是一个小混混,若不是昨天遇到您,或许我就会这样混一辈子,或许哪天不长眼就会被别人给杀了,横尸街头……好在上苍护佑,让惊云遇到了您,您的一席醍醐灌顶之语,让惊云于未来豁然开朗……惊云在此先拜您为师,就当是您的记名弟子,待五百年后再聚首,我会用我的实力让您亲口认下我这个弟子。”

林惊云话落,樊于重与其对视一眼,各自自信一笑,随即二人又是异口同声着道:“师父在上,不肖弟子樊于重(林惊云),在此跪拜恩师,愿恩师道途宏远,一马平川……”

二人话落,随即对着远方倒身下拜,三跪九叩,额头砸得地板‘咚咚’作响,心诚可谓……远处的赵东林刚转过一街角,突然他心神一晃,不禁掐指一算,却是算出了林、樊二人的拜师之事,随即他神念传音,只与那客栈之内已经起身的林樊二人道:

“你二人的诚意我已知道了,刚才我已算过,你二人与我确实是有师徒之缘,我先收你二人为记名弟子,五百年后在此相会,只要你们能够让我满意,我便收你二人为徒,且先好自为之吧!”

听过赵东林的灵魂传音后,林樊二人顿时激动地热泪盈眶,对视一眼,却是再次倒身下拜,口中只道:“师父,再受弟子一拜——”

林樊二人再拜愈是诚恳,毕竟刚才他们只是自认为自己是赵东林的弟子,可是此刻却是赵东林亲口承认了他们,尽管只是记名弟子。多说无益,二人只能是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各自对于赵东林的崇敬……

小男孩跟着赵东林就这样走着,他虽然不知道赵东林刚才神魂传音的事,但是人小鬼大的他却是看出了赵东林此刻有心事,却是忍不住问赵东林了道:“叔叔,你怎么一句话也不说啊?”

被小男孩问及,赵东林赶紧抛开了满脑子的思绪,先是爽朗一笑,随即一脸苦色地低头看着小男孩道:“因为叔叔在思考你为什么把我的手抓得这么紧?好像叔叔没欠你钱啊?”

被赵东林如此一说,小男孩却是有些不好意思了,可不是嘛!转过了五个街角,小男孩就一直这样紧紧地抓着赵东林的手,丝毫也不松开,仿佛是怕赵东林逃走一般。

其实,赵东林已经发现了小男孩的细微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小男孩不与他斗嘴了。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说明小男孩对于赵东林已经产生了敬畏之心,而这正是赵东林所想要的,只有让小男孩对于自己有了敬畏之心,如此才可以教导好小男孩,此为何解?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为师者的职责所在,可是在此的前提是‘师者达人’,如此的影响是‘学子敬畏师者而愿学’,受过中国传统教育的赵东林从骨子里就有种思想,前世,在赵东林小的时候,林父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棍棒之下出孝子’;而其学校老师也常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再有‘三句好话不如给一棒’……长期受此影响,赵东林的意识里潜移默化地就有了这样的思想——打是让学子最长记性的行为,如此敬畏师者,这才能教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