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生若只如初见 - 愿逐月华流赵君 - 烟雨如雾

第一章 人生若只如初见 - 愿逐月华流赵君 - 烟雨如雾

初秋的午后,有很好的阳光,透过半掩的窗帘,斜斜的照射进来。

偌大的阶梯教室,此时却只坐了三三两两的人。在空座位及过道处,还堆着些许大大小小的行李箱。

明天就开始十一长假了,学生们早已做好了返乡或出游的准备。心急的提前一天就动身了,其余的也是收拾好了行装,翘首以盼。看来,长假前这最后一课,大家注定是没什么心思听了。

教室里人虽不多,却并不安静,耳边充斥着谈笑声,话题无外乎一件事,即将到来的长假。与众人不同的是,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坐着一个安安静静的女孩。她齐腰的长发自然的垂下来,遮挡了一部分面颊,看起来有些瘦削,而黝黑的长发则衬得她的面色更加苍白。她面前摆着一本摊开的书,却似乎并没有在读。眼神虽落在文字上,又好像在思索着什么。

这时,一名男子走上了讲台,教室里闲聊的声音立刻变小了。大家都抬头望向讲台,只有坐在角落的那个女孩没有抬头,反而把头压得更低了。

“今天人来得不少啊……”没有那些起立、敬礼、问好的俗套,这便算是开始上课了。可是他这一开口就引起了台下的议论纷纷,“就这还不少呐”“老师这是不想讲了吧”“早知道我也逃课了”……

在众人的哄笑与调侃声中,他仍然不紧不慢的道:“记得当年叔本华和黑格尔同在柏林大学任教时,黑格尔的课堂是场场爆满,而叔本华到最后只剩得三个学生。这么看,我至少比叔本华幸运,在长假前的最后一节课,还能有你们坐在这儿,比我预想的要多。当然你们可以不来,我却是一定要讲的,哪怕台下只有一个学生。”

听起来是略带自嘲的语气,但经他那抑扬顿挫、低沉而充满磁性的嗓音说出来,又显得那样郑重而坚定,台下没有人再笑了。

角落里的女孩不知何时已抬起了头,望着台上的人,目光中带着些许疑惑与惊奇。这个人看上去好年轻,也就二十几岁的样子。衣着简单,甚至有些随意,整体便给人一种慵懒闲适的味道。他的身材偏瘦削,脸庞棱角分明,眼眸深邃又透着坚定,让人有些捉摸不透。

“刚才提到了叔本华,其实也不算跑题。我们《中国文化概论》今天要讨论的内容就是哲学,当然是中国哲学。”磁性的声音又响起了,不过却透着一丝喑哑。

“哲学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精妙所在,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有些晦涩难懂。我也不强求,如果没有兴趣不想听或是急着赶车的同学,现在就可以走了。你们也知道,我的课堂是自由开放的,从来不点名。”话音刚落,立刻就有人拿了行李起身往外走。他没有表现出任何不高兴的样子,反而还嘱咐大家路上注意安全。

教室里更加听者寥寥了,他索性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们中间。“好了,留下的同学,证明你们是对哲学感兴趣或者愿意接受的。拿了行李走的同学或许已经开始了美好的旅程,奔向自己心中的目的地,而我们也将开始一个奇妙的旅程——哲学之旅。不同的是,我们不需要带着沉重的行李,也不必跋山涉水,只是坐在这里,却能心游万仞。我相信,大家会不虚此行的。”

他那特有的嗓音娓娓道来,儒、墨、道、法,佛学,禅宗,千年来的思想在他口中似乎一下子灵动活跃起来。角落里的那个女孩仰头望着他,单手托腮,亦听得迷醉了。

再次来到这个课堂,已是十一长假之后了。大家脸上都洋溢着节日后的喜悦,听课的人也多了起来。此时,长发女孩身边则多了个短发女孩,她们并肩走进教室,长发女孩正想往后排走,却被短发女孩拉住了。

“赵君,干嘛要坐到后面。来,坐第一排吧。”被叫做赵君的女孩显得有些犹豫,悄声说道:“不好吧,我只是来蹭课的。”“那有什么,反正座位空着也没人。你呀,总是担心占了别人的。我告诉你,我们文学院跟你们商学院不一样,大家爱坐后面,前排反倒没人坐。”短发女孩不由分说,拉着好友在第一排坐了。

坐得离讲台这样近,赵君略略感到不安。短发女孩笑着打趣道:“怎么,上次替我听过一次课,就这样念念不忘,这回又巴巴的跑来听。看来我们先生真是魅力不可挡啊。”赵君白了她一眼:“连蕙你还说呢,都是你一时兴起要去旅行,临时找我来替课。偏又是我感兴趣的中国文化,我听完上半场怎么能错过下半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