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第129章 元朝挑动黄河天下反 - 元朝帝国风雨 - 蒋益文

天第129章 元朝挑动黄河天下反 - 元朝帝国风雨 - 蒋益文

第129章元朝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朝黄河多次决口,天下的动荡,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元朝末年,天灾人祸,接连不断,民不聊生,栾城人韩山童因祖父烧香信佛,传播白莲教,被流放到永年。元至正一年四月,即公元1351年,元朝廷强征民夫修治黄河决口。民工挖河时,发现有一独眼石人,实际上是韩山童、刘福通事先埋于河滩。

当时,流传于民间的谣谚说:“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得以应验。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永年白鹿路庄聚众三千人,杀白马、黑牛立盟起义,以红巾为号,“称红巾军”,拥韩山童为明王。不幸事件泄露,山童被害。刘福通突围,其子韩林儿,随母杨氏逃往武安山中。

至正十五年,即公元1355年,刘福通派人将韩林儿母子接至毫县,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大宋,建元龙凤,并置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中原各地红巾军都受大宋领导。当时红巾军的势力“东逾齐鲁,西出函秦,南过闽广,北抵幽燕”。至正22年,即公元1362年,红巾军失利,至正26年,即公元1366年,韩林儿死亡。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是世界第五大长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有诗句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一去东流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是一条水少沙多,水沙分布不匀的河流,这一特点是由黄河流域所处的气候带和地质-地理环境所决定的。黄河干流长5400多千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有西向东跨干寒和干旱。半干旱气候带,流经海拔4000多米以上的青藏高原,1000-2000米的黄土高原和0-200米的华北大平原入海。

黄河下游的水患历来为世人所瞩目。历史上,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说法。从周定王五年,即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花园口扒口的2540年中,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主河道经历了五次大改道和迁徙。

有历史记载的二千多年中,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有文字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大体经河北,由今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海,称为“禹河故道”。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大改道起至公元1855年改走现行河道。其间1128年前,河走现行河道以北,由天津、利津等地入海;以后走现行河道以南,夺淮入海。灾害波及海河、淮河和长江下游约25万平方千米的地区。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惨重损失。

元朝末年,黄河屡次决口,漫延至及济南、河间,无数民众深受其害。元朝丞相脱脱得知黄河决口,泛滥成灾,立即召集朝廷大臣,举行专门会议。商讨应对办法。大臣议论纷纷,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只有工部郎中贾鲁,是刚刚被朝廷任命都水监,曾经深入探察过黄河河道,知道黄河的要害。他在会议上提出,要法理黄河,必须堵塞黄河北岸,疏通黄河南岸,让黄河返回故道,才能得到有效治理。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河之一。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43平方公里。

黄河道的特性。黄河在内蒙古托克托县,妈河口镇,以上为上游,长3472公里,根据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等三部分。贵德龙羊峡以上为河源段。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东麓的卡日曲是黄河的最长源地。从卡日曲开始,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龙羊峡,大部流行于3000-4000米的高原上,河流迂回曲折,两岸多湖泊、沼泽、草滩,河水较清,水流稳定。龙羊峡到青铜峡河道流经山地丘陵,形成峡谷和川地相间的形势。在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及南山系变质岩地段形成峡谷,较疏松的砂页岩、红色岩系形成宽谷,其间有龙羊峡、积石峡、刘家峡、青铜峡等20个峡谷,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这里的黄河有洮河、湟水等支流汇入,使黄河水量增加。出青铜峡后,黄河沿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边界流动,沿河所经大部为荒漠和荒漠草原区域,几无支流加入,河床平缓,水流缓慢,两岸有大片冲积平原,即著名的银川平原、河套平原。

从河口镇到孟津为中游,流程1122公里。黄河从河口镇南转,穿行于晋陕峡谷之中,至龙门仅长718公里,但水位落差达611米,比降很大,如著名的壶口大瀑布,平水时瀑布跌落17米。龙门河槽宽仅100米。龙门以下到潼关,在长130公里的河段内,接纳了汾河、洛河、泾河、渭河等不少重要支流,水量大增,这里河道流行在汾渭平原上,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河道左右摆动,很不稳定。黄河过潼关后折向东流,进入黄河最后一个峡谷段,著名的三门峡就在这里。黄河中游两岸大部为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源地。年输沙量占全河的89%,同时汇集了许多重要支流,又是黄河洪水主要来源之一,此段水量约占全河的40%,因此黄河中游成为根治黄河的关键地段。

孟津以下为黄河下游,长870公里。此段河道在华北平原之上游荡,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旺盛,使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除在孟津至郑州桃花峪间纳入伊洛河、沁河、大汶河等支流外,再无其它支流汇入。相反干流束约在大堤间,成为海河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

黄河径流的变化。黄河流经的主要是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虽为第二大河,但水量并不大,年径流量仅480亿立方米,还不及闽江的水量。干流沿程水量时增时减。颇为独特。按利津站计算,兰州以上流域面积占利津以上的集水总面积的29.6%,而水量却占72%。是全流域最主要的增水区。兰州以下流过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既少支流汇入,又由于引洪灌溉,耗水甚大。是减水区。至河口镇附近的头道沟,径流量比兰州站减少了23%。

从河口镇到花园口段,有汾、渭、径等支流汇入,水量又大增。花园口到利津这一段因是“地上河”,少支流汇入,渗漏严重。引黄灌溉耗水量大,故水量又逐渐减少。所以黄河泾流量基本来源于上、中游。黄河水流以雨水补给为主。一般来说。水量多集中在夏秋季,约占全年径流总量的70-80%。除河套地区至河口镇段秋水大于夏水外,大部分河段夏水都大于秋水。冬季是整个干流水量最枯季节,仅占全年10%左右。春季水量约占15-18%。最大水月,一般在河口镇以上为9月,以下均出现在8月。黄河径流量的年内变化比其它河流剧烈,极端最大流量和最小流量之比相当惊人。

据陕县记录,最大流量为22000立方米/秒(1933年8月10日),而最小流量却不及200立方米/秒,二者相差100多倍。这种状况对径流资源的利用非常不利,在农业生产中矛盾尤为突出。春季农业需水迫切,黄河却处在低水期,到夏季则洪峰过高,易于泛滥成灾。

黄河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其变差系数一般在0.2-0.3之间,并有自上游向下游增加的趋势,从径流多年变化过程线看,黄河也有丰枯水交替现象,一般洪水和泥沙水量不稳定和含沙量特多是黄河为害的主要自然原因。水量不稳定突出地表现为汛期洪水的暴涨。黄河洪水主要由夏秋季的暴雨所形成。黄河流域是我国暴雨较多的地区之一,主要暴雨中心在黄河中游的泾、洛、渭河流域,暴雨次数多,强度大,日雨量可超过100毫米以上,雨区大,一般达200平方公里以上,洪水相当剧烈。

从全流域看,上游地形平缓,暴雨量小,区内又有不少沼泽草地和森林调节洪流,洪水涨落速度较平缓。兰州历史最大洪峰流量不过7500立方米/秒,包头最大流量不过4310立方米/秒,可见上游洪水对下游影响不大。可是,河口镇以下的中游段是晋陕峡谷,两岸支流流程短,比降大,黄土广布,植被又少,更无湖泊洼地调蓄,一遇强烈暴雨,径流急速入河,洪水猛涨,汾、泾、渭、伊洛诸支流正值暴雨中心,带着巨暴洪水辐聚而入,使洪量骤增,对下游造成严重威胁。黄河含沙量为世界各大河之冠。

据陕县记录,多年平均含沙量高达37公斤/立方米。黄河的沙量主要来自黄河晋陕段和泾、洛、渭流域,这一区域提供的泥沙量相当于黄河输沙量的90%。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分布着大面积深厚的黄土,又是主要的暴雨区,植被覆盖差,水土流失特别严重。陕县以下到泺口段,含沙量逐渐减少,泺口以下因河床冲刷又稍有增加。黄河输沙量的年际变化很大,陕县实测到的最大年输沙量竟达39.1亿吨,即1933年,而最少的年仅达4.88亿吨,1928年。连续枯水年为两年,连续丰水年为2-4年。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过去黄河水利长期失修。造成中游水土流失。每年由中游带来的16亿吨泥沙,一部分淤积在下游河道,使河床日益升高,一部分填海成陆,使河口不断延伸,河床比降减小,更加重了河床淤积。形成周期性的决口改道。以邙山,即郑州西北桃花峪附近,为起点,北至天津,南至淮阴的2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都是黄河洪水泛滥和泥沙淤积的范围。向北的决口阻塞了海河的洪水出路,破坏了海河平原的排水系统;向南决口改道则阻塞了淮河的洪水出路,破坏了淮河平原的排水系统。

据历史记载,解放前二千多年中,黄河决口泛滥达1500多次,其中大的改道就有26次。每次决口泛滥都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元朝末年。政治极端腐败,统治者为了自己享乐,不断增加徭役和赋税。搜刮钱财。使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黄河下游,由于黄河不断决口泛滥淹没天地,老百姓生活更是苦不堪言。于是不断有人拿起武器,反抗官府的黑暗统治。官府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规定平民百姓家不得私藏武器,违者处死。还规定,凡五十人一起议论国家者罚,百人在一起论事者处死。可是官逼民反。不管当局规定多少苛刻的制度,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还是在黄河岸边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