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传国玉玺归怀王上都美女醉将军 - 元朝帝国风雨 - 蒋益文

第85章 传国玉玺归怀王上都美女醉将军 - 元朝帝国风雨 - 蒋益文

第85章传国玉玺归怀王上都美女醉将军

大都朝廷以优势兵力,精兵强将,与上都行宫军队交战,屡屡得手,每次都把上都军队打得惨败,损兵折将,狼狈逃窜,最后兵不血刃,平定了上都。上都平定后,由齐王月鲁帖木儿命令北方上都行宫使者,把朝廷皇帝的御宝印信,以及各位王公大臣和朝廷百官的符印,全部携带好送入京城大都。北方行宫首席大臣倒剌沙等一帮俘虏,也派兵全部押解到大都京城。

怀王图帖睦尔得知从上都传来的获胜捷报,平定了上都,消除了对他皇位的威胁,解除了他的后顾之忧,他感到异常快慰,好像心都快要从胸膛里跳了出来,那些朝廷里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看见彻底平定了叛军,消除了心头之患,个个欣喜若狂,全部行动起来,争先恐后,纷纷写出上表,向新皇帝怀王图帖睦尔表示庆贺。

中书省里的中央大臣在报告中说,上都的王公大臣,不顾元朝的祖宗成宪,既定法规,被倒剌沙当枪使,蛊惑利用,甘愿充当倒剌沙的走狗,屡次出兵攻打大都京畿重地,幸好仰仗怀王图帖睦尔陛下的威武神武,派出重兵,重拳出击,致使梁王王禅等人相继败亡,今天上都已经平定,局势稳定下来,所有俘虏的囚徒,都应该明正典刑,全部处死,把他们的尸首四处周游示众,斩草除根,消除后患,借以杀鸡给猴看,让众人引以为戒,不得再次兴兵作乱,背叛朝廷。报告送进皇宫获得了怀王图帖睦尔的准许。朝廷通过会商后决定,把阿剌帖木儿、忽剌台、安童、朵罗台、塔海等人,全部斩首示众,把他们的首级像西瓜样品一样,悬挂在城墙之上,供所有的军人和民众观赏。从而吸取教训,不再背叛朝廷。怀王图帖睦尔还在皇城的御门外,举行仪式接收上都俘虏,下令将倒剌沙等人,暂时羁押在监狱中,等待朝廷处理,怀王图帖睦尔在兴圣殿举行隆重仪式,亲手接受自接收上都送来的皇帝御宝印信,显示了皇帝的合法地位。向全国各地郡县发布通告,下令停止战争,安定民心,稳定朝廷局势。

皇帝御宝就是帝王争夺千年,流血万里的传国御玺。从秦代以后,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为“玺”,又专以玉质,称为“玉玺”。共有六方,为“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在皇帝的印玺中,有一方玉玺不在这六方之内,这就是“传国玉玺”。“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

传国御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二千余年。

“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之璧”。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与厉王。王使玉工辨识,云为石也。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复献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于荆山之下。文王遣人问询,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王以此和氏璧赐之。旋昭阳在水渊畔大宴宾客赏璧,是时有人大呼:“渊中有大鱼!”众人乃离室临渊观之,回席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飞。当时疑为门人张仪所窃,于是拘仪而严加拷问无果。张仪受此凌辱,怀恨在心,便一气之下,离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王后元十年,即公元前315,拜为秦相,乃游说诸国联秦背齐,复以使节身份入楚,瓦解齐楚联盟。后拘怀王,克郢都,尽取楚汉中之地,终于得报此仇。

后此璧为赵国太监缨贤所得,旋被赵惠文王据为己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

秦王政十九年,即公元前228年,秦国攻破赵国,得和氏璧。不久之后天下一统,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人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而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自是,其随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数次,尽尝坎坷流离之痛楚。

秦子婴元年,即公元前207年冬,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传国玺得归刘汉。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更始帝刘玄三年,即公元25年,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至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夺玺。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即公元220年。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即公元265年,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晋永嘉五年。即公元311年,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又二十年。再传冉魏,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即今天的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大业十四年,即公元618年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即今天的扬州,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即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即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塘引契丹军至洛阳,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传国玺就此失踪。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北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即公元1126年,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大金国掠走,其后便销声匿迹。

元至元三十一年,即公元1294年,世祖忽必烈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元至正二十八年,即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蒙蒙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怀王图帖睦尔兵不血刃收复上都行宫的时候,上都行宫的军队在南方战事却屡屡得手,上都行宫将军靖安王阔不花骁勇善战,刚刚大破河南的守兵,缴获了数万件军事辎重物资,进而攻拔了虎牢关,兵锋转向,进入汴梁。他忽然得知上都被攻陷的消息,捶胸顿足,叹息不已。不久之后他得到怀王图帖睦尔诏谕,命令他认清形势,尽快投诚,他也知道上都已经失陷,独木难支,只得磨磨蹭蹭地率领大军引开了战场。只有四川平章政事囊嘉岱,夜郎自大,自称镇西王,以左丞托克托为平章,前云南廉访杨静为左丞,烧毁和断绝了栈道,他想独霸一方,割地称王。其余行省的各位官员,都见风使舵,顺水推舟,归顺了大都朝廷,他们为了保住禄位饭碗,无不拱手听命。真是一班无用的饭桶,有奶便是娘,谁的势力大就傍上谁。

怀王图帖睦尔看见全国局势平定。大肆封赏功臣,因为燕帖木儿建立了首功,向他赐号答剌罕,让他的子孙世袭,又赏赐给他两件缀满宝珠的衣服,一条七宝带。一瓮白金,二只瓶黄金,还有海东白鹘青鹘,及白鹰文豹等物,这些都打猎必备的宝物,物品众多,不计其数。不久朝廷增设大都督府,怀王图帖睦尔下令让他统辖,让他佩带第一等降虎符。命令他带领骑兵到上都,把泰定帝的后妃,全部带回大都,把那些鲜花一般娇嫩的美人,带回大都皇宫,至于怎样让他们梅开二度,那可是怀王图帖睦尔的事了,除此之外。怀王图帖睦尔还要求燕帖木儿全权处理朝廷的所有军事防务。

燕帖木儿出率军出发后,怀王图帖睦尔下诏悬赏。通缉捉拿朝廷逃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不久王禅、纽泽撤的迷失、也先铁水儿及倒剌沙兄马某沙等人,都全部被捉拿到。还有湘宁王八剌失里,曾经投靠和忽剌台等人,发兵南侵冀宁地区,这时也被元帅也速答儿捕获。戴上刑具押送到了京城。怀王图帖睦尔下令将作恶多端,恶贯满盈的倒剌沙磔死。

磔死字本来不是用于人的刑罚。古代在祭祀的时候,杀牲以祭神,就是把祭的牲肢解。肢解牺牲,就叫“磔”。后来变成一种对人的最为惨烈的酷刑。就是分尸,也解释作车裂,又解释作寸磔。磔刑是“碎磔之刑也,俗名剐罪也”,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凌迟之刑,开始于五代。正式刑名,见于辽代。行刑方法,各代不同。具体做法是:在法场立一根大木柱,绑缚犯人,刽子手用法刀,一片一片地剔受刑人的肉,先手足,次胸腹,后枭首。也有一寸一寸地将肉割尽,然后割生殖器,取出内脏,肢解尸体,剁碎骨头。有的受刑人肉被割尽,还未断气,心仍在跳动,甚至于还有视觉和听觉。凌迟用刀割,有8刀、16刀、32刀、64刀、128刀,甚至于有3600刀的。

怀王图帖睦尔下令赏赐梁王王禅自尽,将纽泽撤的迷失、也先铁木儿、马某沙等人,押赴刑场斩首,残忍地将尸首抛弃在街市上喂野狗。倒剌沙真是最不值得,他如果早知如此,打死也不愿意奉宝出城投降了!怀王图帖睦尔下令将罪犯的妻子和小老婆以及所有家产,都全部分给有功之臣。只有八剌失里,因为罪过较轻,没有被处死,依然让他留在监狱中,总算保全了首级,他真是命大福大,九死一生。

燕帖木儿率领着精锐的骑兵到了上都,驻守在那里的齐王月鲁帖木儿,以及元帅不花帖木儿,慌忙出城迎接他入城,他们彼此客气地寒暄了一阵,才谈到迁置后妃的事。月鲁帖木儿讨好地对燕帖木儿说道:“我早已命令士兵严守行宫,除了阿速吉八下落不明外,所有泰定帝的后妃以下的人,都全部关在那里,完好无缺,一个人也不曾放脱。”燕帖木儿非常满意,对他不住地点头,称赞他做得很对。随即起身离开座位说:“事不宜迟,我现在就进入行宫去传达圣旨吧!命令她们尽快收拾行装,以便迁移安置。明天就可要她们动身了。”月鲁帖木儿讨好地说:“很好!请公你自便。”

燕帖木儿别了齐王,进入行宫,早有宫女得知消息,报告了泰定帝的后妃,泰定皇后得知消息,担心会有不好的命令下达,吓得惊惶失措,面色苍白,神情黯淡。还有泰定帝的妃子必罕,以及速哥答里两姊妹,都不禁胆战心惊,浑身颤抖,花容失色,她们带哭带抖,杨柳般柔弱的身躯,缩做一团,非常的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