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霸王弓! - 史前十万年 - 老歌
岸边族人们需要支持的时候,张凡虎他们几个族强壮的人却没有来帮助他们,而是让他们逐个拉回渔网。这拉网的十余分钟里,起码有数千上万条沙丁鱼逃跑了,那可是数十公斤的鱼啊。
由于单独一人对这十五米边长渔网的收放困难,导致张凡虎几人只有一次撒网机会,但是他们撒网后没有回去,其一个原因就是怕!没错,所有的族人都是旱鸭子,让族人们波涛汹涌的两米深潮水回去?这对族人们来说是相当危险的,所以张凡虎带着五人刚看到远处潮水来时的白线就爬上了礁石。他看着对大海无比畏惧的族人们,下定决心有空的时候一定教会他们游泳,这对族人们来说无疑又多了一条重要的生存之道。
他们不上岸还有一个钟要原因就是:现这种情况可是一年一遇的捕鱼大好机会,这么难得的机会可得好好珍惜。所以撒下渔网之后,除了几个族人几次没有意义的回头之外,张凡虎直接就向海里再次进攻了。
现水的猎食鱼类都是些体型较小的,比如旗鱼都五十千克以下。这些只是些“儿童”或者“少年”旗鱼,现外部深海的沙丁鱼群数量较少,它们没法与长辈们及凶猛的大白鲨等终极猎食者争夺,现只能冒险海边拼搏了,甚至充当了苦力的角色,把沙丁鱼重赶出来回到深海,为猎食者大鱼们服务。
虽然说这些鱼比较小,但那是与数千克、上吨的大家伙比,若与沙丁鱼,甚至与智力保持的五公斤的金枪鱼记录比起来可算是大鱼了,这些小则数公斤,大则数十公斤的鱼对张凡虎的刺激可太大了。
“哧!”“嗡!”两种异样的声音响起,这声音并不大,但是族人们还是斜眼瞄着了,正奋力拉渔网的族人们、寻找目标的五位族人都看见了。那是一支箭,一支乌黑经过火烧过的海杧果树枝,它长约一米,粗也快赶上大拇指了,这其实已经不叫箭了,叫它鱼叉还合适些。这就是张凡虎做的缩小版鱼叉,这鱼叉又快又准地破水而入,那个速可不是平时的投叉能比拟的,就连破水声也极轻快,它瞬间就钻进了一条数公斤重离礁石三十余米外的鱼的头部。
原本这条鱼离礁石只有十余米的,但是张凡虎的一张渔网撒下去之后把它吓得退缩了十余米,到了三十余米外它自认为安全的海域。张凡虎不是神,能把这么轻巧的小鱼叉射三十余米外的鱼头,并且那条鱼还潮起潮涌的半米深海面下。但张凡虎毕竟已经成功了,他用了他花时间长、精力多的工具,那个出让族人们闻所未闻声音的工具——弓!
张凡虎原来打算三个月之内做好弓,但是时间实来不及了,如果错过了这次大狩猎,即使是好弓也没有多少用武之地了,所以只好先做一张不是很完美的弓出来将就着用。这把弓让张凡虎相当满意,这已经是他制造的弓里面的巅峰之作了,原本以为此生没有机会制造出来,但是非洲大草原圆了他这个梦。
弓的三层间是金合欢树干,这本来是需要时间长的部分,因为光是等它阴干就需要整整一年,而张凡虎等了它近二十天;两头清代弓特有的弓梢是用的天然弯曲的椰树干做的,把它与经合欢树两头的连接部位锯了相互咬合的凹凸,然后用上等的鱼胶粘牢。这样粘牢后虽然一昼夜就干燥了,但是为了挥出好的特性,一般要再等一两个月,但张凡虎只等了三天。
我国弓的外边一般粘上的是水牛角,这种制造弓的牛角可不是乡村随便拉出来一头拉犁头耕地的水牛的角就可以的,这种水牛角必须长半米,这就很难得了,而且对水牛的年龄还有要求,因为水牛的角就像人类的牙,年龄大小直接关系到质量。工匠选的水牛角都是里挑一的,这种水牛的一对角的价值等价于它自己,所以工匠们都喜欢戏称这种有好角的水牛“头上顶着一头牛”!
张凡虎暂时还没有找到顶着的“牛”,虽然族人聚居地也堆积着一些牛头骨、牛角,但是它们顶着的多是“一只羊”。幸好张凡虎率领着族人们捕到十一头角马,这些角马大都是身强体壮的开路先锋雄性角马,它们的角虽然不宽,但是长达七十厘米的角也是种好材料,所以张凡虎的弓外边的是两条长半米、宽三厘米、厚一厘米的角马角。
把坚硬的角马角加工成这样可着实花费了张凡虎很多的心力,何况这相当费刀,他那宝贝军刀虽然看上去仍锋利无比,但是也让张凡虎很心痛。后用角马的角制作出来的弓的效果与先人们用牛角制作的相比,孰优孰劣不清楚,但是肯定不会相差太大。爱斯基摩人就是用加工过后的鹿角,蒙古人也不是用的水牛角,但是他们制作的弓的性能都是世界闻名的。
弓的外边是用两条角马角拼接而成的,但是为了使弓的弹性大化,它们两者之间却并没有直接挨着,而是间隔了个部件:樑子,樑子长三厘米左右,宽、厚与角马角一样。樑子必须用坚硬的物品制作,好用鹿角,所以弓的外边除了角马角之外还有一种角。非洲大草原上鹿很难找,但是却有很好的替代物,那就是羚羊。大草原上它们可是一个大家族,有数十个成员,著名的有黑斑羚、长角羚、葛氏、汤氏瞪羚等等,张凡虎就是选用的好斗的黑斑羚角,它们的角相当坚硬,草原上很好找到它们被猛兽们抛弃的头骨,当然还有坚硬的角。
如果把一张复合弓的力量分成十成,那间即使很好材质的木胚也只占两成多,然后角与筋才是出大力的材料,占了三成多。清代弓多用楠竹,这是制造弓较差的材料,所以对牛筋为看重,牛筋的出力几乎快占了一半。牛筋也是经过煮制过的,泡一下热水可以直接吃——味道肯定比当年红军过草地吃的牛皮带好些。成丝条状的牛筋为黄棕色,张凡虎用的是角马与斑马的混合腿筋,颜色与牛筋差不多,材质也不下于牛筋。
牛筋大约有一尺多长,每一缕有大拇指粗,然后小心、均匀地铺刷好鱼胶的弓的里层。铺牛筋看似是简单的,其实这才是难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铺牛筋对力量、速的要求相当高,所以几乎没有女人能独立干这一行。“做弓做半天,铺筋铺半年”这正是对制弓匠人制弓的艰辛、细心描写。
张凡虎制弓没有那么麻烦,铺好第一层角马兼斑马筋十小时干燥之后再铺上一层。当年清代军队对武官的考核相当高,必须举起八十公斤的石锁、舞动八十公斤的大刀,当然还有重要的拉动八十公斤张力的硬弓。这才是真正的霸王弓,能拉动这种弓的人做单手引体向上肯定不会少于二十个,至于双手上个不是问题。
清朝把这种弓的力量称为“十劲“,也就是说每一劲的张力是八公斤,这种弓的内侧整整铺了层牛筋!张凡虎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因为每天只能铺两层,因为没有必要,所以他只铺了层,再加上金合欢树弓胚、角马角一起也有五十公斤的拉力,这张弓现代社会也没有几人能全部拉开。
至于弓弦就简单多了,原本鲜角马皮被张凡虎划下来一些筷子粗的皮条,经过太阳的炙烤后细了一半,但是张凡虎用两条紧紧都扭一起就做成一条一米多长比筷子略细的弓弦。
张凡虎还没有来得及拉连鱼叉尾部的细又结实的椰树绳子,他十余米外的潮水突然冒出一条鬼头刀,这也是大洋性回游鱼类,常可现成群于开放水域,但也偶而现于沿岸水域。如果喜欢海钓的人会经常调到这种鱼,因为它们一般栖息于海洋表层,昼行性,而且性贪食,常追捕飞鱼及沙丁类等表层鱼类,有时会跳出水面捕食,所以鱼饵它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咬下去。
张凡虎成功射它的脖颈之后并没有往回拉,因为这条鱼有点大,鬼头刀大体长可达两米多,这条长一米五的鬼头刀的力量让张凡虎不容小觑。了拇指粗深入体内十余厘米的毒箭虽然一定致命,但是现的垂死挣扎太狂暴了,张凡虎怕它把鱼叉干折断,左手手指张开放开握住飞弓然后上举再往下一压、头向前一抬直接就把弓斜挂了胸前;然后左手再向右一晃操住原本计划用右手抓的绳子,左手小心地控制着角力道,量顺着鬼头刀的力方向。
左手快速地做好应对之策时,右手可没有闲着:右脚踏出踩住一支鱼叉,这是一把正常的鱼叉,也就是那只两米多长的鱼叉。右脚踩上面向后一捻,圆形的叉杆惯性地作用下滚上了他的右脚,然后右脚一勾、一提,右手一伸就抓住了。
这些动作虽然看上去有点多,但是张凡虎一秒钟之内就做好了,全部动作一气呵成。抓住鱼叉之后又是那致命地挺身、举叉、后仰、弹腰、挥臂,两米长的鱼叉化作一道黑光射了出去。据礁石只有十余米的一米多长而且还身受重伤的大鱼,以张凡虎左手牵引,右手投叉的技术还用问后结果吗?
经常看见描写古代的书籍写道战争场面的“箭矢横飞”,我国古代把竹制的叫做箭,而木头的叫做“矢”,所以张凡虎的鱼叉箭叫做“鱼叉矢”为恰当。如果有人说我国古代人懂得“空气动力学”,有几人会相信这种应用飞机和高级汽车上的学问会出现我国古代的箭杆制造上?
但是,我国古代人们数千年的摸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人们眼看一支箭第一印象肯定是直、光滑,但是箭杆或矢干却不是这样的:好的箭杆是波浪形的,从箭头到箭尾先是粗,然后是细,再是粗,这样循环三次后才是一支好箭的外形。经过这样制作的箭杆飞行为平稳,也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