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战争就是风险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风雪云中路
挺进军北上时候。遭遇的逃兵潮虽然只是一个花絮。但也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关内部队在征兵的时候。远非杨震想象的那么好。部队的基础。也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牢靠。无论你怎么做思想工作。中国人千百年來传承下來的思想。短时间之内不是那么好改变的。
尤其是在当年关内部队东渡黄河创建华北根据地的时候。宣传的口号是守土有责。离家不离乡。你自己就是这么宣传的。还怪部队在得知要挺进东北之后。军心动摇。政治动员在好。也不如家里面的老婆、孩子、热炕头好。
在两位老帅看來。一旦部队在连续损失过大。在短时间之内很难获得补充。即便是在老根据地。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动员部队來东北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内战的时候。可以用俘虏补充部队。但现在你总不能抓到的日军俘虏换身军装。补充进入部队吧。就算他个人愿意为反法西斯战争效力。但就算你自己也不可能放心让这种部队上战场。
尤其是一旦日军以重兵集团全力反攻热河。切断挺进军与东北之间的陆地联系。那么对于连续作战本身实力就已经极大削弱。却是很难得到补充的部队來说。那情况就是更加危险了。到时候要弹药沒有弹药。要粮食沒有粮食的部队。甚至有可能在日伪军围攻之下全军覆灭。
当年西路军的悲剧。给两位老帅。尤其是担任援西军司令员的印象太过于深刻了。Www。。com孤军在无补给的情况之下长途远征。结果大多是以悲剧收场。尽管现在的抗联不是当年人困马乏。粮、弹两缺的西路军。
但日军也不是当年装备也很差。只比西路军要好那么一点点。而且战术素养全无的马家军。两位老帅在和杨震谈话的时候。曾经以西路军的教训。提醒过杨震避免重蹈当年西路军的覆辙。尤其是在部队补充困难的情况之下。这点教训尤为重要。人不是枪炮弹药。打出去还可以再制造。人沒有了就什么都沒有了。
相对于补充困难的挺进军和抗联來说。日军后续作战能力则要强的多。即便关东军和华北日军受到重创。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此战过后无力进行反扑。但日军在华中、华南。在国内和朝鲜。都还有大量的部队。
而且根据情报显示。日军在国内正在编组大批新的师团。而日军又掌握着海运和铁路等现代化的交通干线。补充和调动都相当的快速。一旦中国战场需要。这些新的师团可以通过海路。快速的抵达中国战场。
两位老帅。都是军事大家。对于战争双方任何一方的战争潜力理解和判断。都至少在中上的水平。正因为看出來杨震的计划。一旦失利对部队的今后发展会带來毁灭性的影响。所以对于杨震的这个看起來实在有些冒险的计划。不支持也是正常的。
到时候损兵折将。久战疲惫的自己部队。能不能顶得住日军新來的生力军反扑。恐怕就连自己都无法保证。所以对于两位老帅的谨慎态度。杨震是可以理解的。对于两位老帅的担忧。杨震同样也清楚。但是理解。并不代表他会完全的接受。
他认为自己的思路尽管风险极大。但只要计划缜密还是相当有可行之处的。而且选择绥远为主要目标。要比选择察南实际上可能遭遇的风险会更小。与察南相比。绥远实际上在日军整个战略位置上重要性还是差了一截。
绥远大部分的地区地形平坦。地瘠民贫、物产除了牛马羊之外几乎沒有任何的东西。Www。。com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煤炭与钢铁和稀有金属生产基地。那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而且包头的稀土矿。此时还远沒有利用起來。与镍铬等军工生产所需重要的矿产资源相比。眼下稀土的使用率还是比较低的。
毕竟这个时候。还沒有航天工业。航空工业和电子工业。也远沒有后世发达。对于稀土的需求量还远沒有后世那么的多。在资源和物资上。绥远对于日军來说。沒有任何可以利用的东西。
他们抢占绥远大部。除了以便从北面对陕西以及整个大西北形成威胁。在需要的时候与山西方面日军对陕西形成钳形攻势。南北对进进攻陕西。以及取得经绥西。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向宁夏、甘肃进攻的通道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大华北方面军整个战略防御的纵深。以及保证晋西北的安全。
除了一定的战略因素之外。绥远恐怕在日军在华北的整个战略上。重要性远不如与晋北山水相连。实际上是整个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而且盛产煤炭。尤其是号称中国煤都的大同北方屏障的察南地区。
这一点可以从日军蒙疆驻屯军主力。都摆在张家口至外长城一线。整个绥远广大地区。只有一个人数并不多的骑兵集团可以看得出。相对于粮食不能自给的绥远。与关内山水相连的察南地区。在日军的整个战略版图上。要重要的多。Www。。com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点很微妙的原因也未必不是沒有可能。按照重庆方面的划分。整个绥远都是第八战区的地盘。而在皖南事变之后。以日军的情报收集能力。他们不会觉察出目前国内政治气氛已经远远不如抗战之初。国共之间的裂痕已相当的深了。只是因为有了日军这个共同的敌人。而沒有公开的撕破脸而已。
选择绥远为主要目标。说不定期待着中国人自己大打出手的日军。还会乐见其成的看到双方为了争地盘冲突。甚至为了有意识的故意制造两军矛盾。有可能放弃对其并非至关重要的绥远。
尤其是在眼下日军在整个中国的攻势。已经实际上成为强弩之末。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已经沒有能力向中国西北内陆进攻的情况之下。在国内政治风云相当诡异的情况之下。总是有人期待着做鹬蚌相争之中。那个得利的渔翁。
如果此时真的在绥远出现国共冲突。这无疑对日军破坏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举动。是一个变相的协助。以日军的一贯秉性來说。为了挑起中国人的内战。放弃对于他们來说。并不是太重要的绥远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
虽说这个可能性并不是太大。但是也不是一点沒有。所以杨震认为有些事物。应该从多方面考虑。决定一场战役。不仅仅要考虑到战场之内可以预见的敌人。更要考虑到战场之外的因素。Www。。com尤其是祸水东移、挑拨离间中国人搞内斗的事情。日本人会非常乐意做的。
所以在杨震看來。选择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战的察北地区为主要的突破口。以一部兵力向南沿着阴山山脉展开防御。同时以绥远为主要目标的作战计划。实际上除了容易引起国共冲突之外。
选择绥远。在军事上的风险并不比选择日军重兵猬集。而且与关内联系更加紧密的察南地区要大到哪里去。而且在杨震看來。如果一点风险也不敢冒。那还要他们这些人做什么。战争是什么。战争就是一种风险。
实际上杨震很清楚执行自己的作战方案。也包括两位老帅的方案在内。Www。。com最容易出问題的并不是西边。而是这边的热河地区。如果部队在西进过程之中。热河尤其是至关重要的热西地区丢了。那可就真的成了首尾难顾了。但最容易出问題的地方。不见得非出问題。只要做好事先的准备。危险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尽管有些疲惫。杨震知道要想解决这件事情。根子还是在中央。无论自己与两位老帅的意见是否统一。只要中央同意。以两位老帅的为人。就是那不赞同。还是会坚定不移的执行中央要求的。
想了想。杨震掏出纸笔。又亲自起草了给中央的一封电报。在这封电报上。杨震将自己思路的最终可能取得的最好结果和最坏的结果。以及带來的后续影响。包括对华北所有抗日根据地周边环境的影响。都向中央做了一个完整的汇报。
下一步的作战计划。无论是不是按照自己的预想那样。都要几乎涉及到整个华北的所有抗日根据地。与关内部队打交道。尤其是在自己的计划之中需要晋绥军区的全力配合。沒有中央的首肯与协调。单凭抗联自己的能力是做不到的。
而如果要想取得中央的同意。就要首先需要两位老帅的支持。只要他们支持自己的这个计划。获得中央同意的几率才会大的多。否则让中央冒着一旦失利。几大军区的损失恐怕连伤筋动骨都很难保持住的风险。去下这个决心会很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