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艰难的生产之路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风雪云中路
苏联人额外给的帮助。就是从苏联战场上的英国喷火VB型战斗机上。拆卸下來的一部分灰背隼四五型发动机。这款四五型发动机与飓风四型使用的二七型发动机。外形和体积大致相当。只是功率略低一些。
更换上这款发动机之后。飞机最大的平飞速度下降到了六百一十公里。爬升率。也多少有些下降。但是高空作战能力。却是得到了很大的增加。这二百台三手发动机。抗联虽说不太满意。但是最终还是接受了下來。
这款喷火在苏联战场上并不受欢迎。其起落架间距过窄并不适应苏联野战机场。更不是德国人新式FW一九零战斗机的对手。很不喜欢这种飞机的苏联人。认为这种只单纯的作为空优使用的战斗机。还不如可以作为战斗轰炸机的飓风战斗机有用。
这批在苏联明显水土不服的喷火。因为过窄的起落架在苏联的非战损很高。机体彻底摔残的比比皆是。飞行员的损失很大。在拉五FN和雅克九新型号产量。完全可以弥补战损之后。苏联人便将这批飞机直接报废了事。发动机拆卸下來。作为交换给了抗联。
不过这批飞机发动机虽说都是三手货。而且大部分因为是从报废飞机上拆卸下來的。虽说经过翻新。但多少都有那么一点点损伤。但这批发动机性能还是相当不错的。不管怎么说也算是部分填补了自产之前的空缺。
但尽管有些苏联人测绘的详细工作图纸。以及实物可供参考。但在自己制造大批量所需的发动机的时候。以抗联的技术底子。短时间之内要想吃透这种在英国來说已经比较落后。但对于亚洲战场來说。还是很先进的发动机还是遭遇了很大的困难。仿制的进度依旧缓慢。
最终第一批抗联自行制造二百架的雅克九远程战斗机。在四三年下半年出厂的时候。使用的全部都是。英国人提供飓风四型战斗机的备用发动机。甚至第二批一百五十架飞机因为备用发动机数量不足。将现役的飓风四战斗机停飞。拆卸下來发动机改装到这款飞机上。
直到四四年初。这款发动机的仿制才彻底完成。不过虽说过程艰难了一些。但是却通过这款发动机的仿制。掌握了英国人的工艺和生产标准。抗联自己制造的发动机。性能反倒是超过苏联人的仿制品。并通过测绘仿制掌握了涡轮增压技术。
也正是依靠仿制这款英制发动机打下了良好的底子。为随后仿制B二十四轰炸机以及C四七运输机使用的发动机。普遍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让这两款美制发动机从四三年底接到图纸。可以在短时间之内形成制造能力。
不能不说作为老牌工业强国的英国人。在工艺水平上底子就是扎实。这款发动机就算有苏联人提供的详细逆向测绘图纸。还有实物的原型机。但是抗联的仿制工作依旧做的异常艰难。
在仿制初期。虽说很快就拿出了成品。但是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产品的质量。都远远的无法与原型机相比。不仅结构超重。而且使用只有几十个小时后就毛病百出。要么就只能停飞。要么就花大力气维修。甚至还要忍受飞机整体性能下降的代价。
仅仅为了减重和改进可靠性。就花费了近半年的时间。就这个结果还是使用进口材料的情况之下。改为使用大部分自己制造材料之后。这些发动机平均寿命就只有十几小时。无奈之下。只能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
一是尽可能多的进口原材料。制造出合格的发动机。另一方面。从原材料方面开始从头研制。不断的改进原材料工艺配方。下大力气解决生产工艺。但在底子过于单薄的情况之下。当完全使用自己制造材料的合格发动机出厂的时候。这场战场已经进入了最尾声。
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仿制这款发动机。抗联甚至将仿制美制轰炸机发动机的工作都暂时停了下來。好在有详细的工作图纸和工艺。这款发动机虽然经过一年的时间。但是总算仿制了出來。
只是受原材料來源的限制以及制造工艺的限制。月产量一直沒有超过五百台以上。与其他国家一个型号的发动机。动不动就几万台的产量相比。这么一点产量连人家的零头都算不上。只能说是迈入了生产的门槛而已。
不过与伊尔二攻击机和伊尔四轰炸机的发动机相比。这款灰背隼发动机的性能远远的超过了苏制发动机。制造这款发动机的时候。所要求的工艺水平。也远远的超过了苏制发动机。这也是抗联仿制这款发动机时间如此漫长的原因。
生产和制造航空工业产品。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也并不是人家给你图纸。你就有可能生产和制造出來。最起码一个各个部件工艺标准。就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人家不给你工艺标准。就算有图纸。你也干瞪眼一样生产不出來合格的产品。
要想完全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你就得一个个零件的摸索。锻造的零部件。需要多少淬火的工艺。精细零部件。需要怎么做才能延长寿命。这才是生产出合格产品的最重要的因素。图纸并不是最关键的。技术和工艺才是最关键的。
也正是通过对这款液冷发动机仿制所积累的经验。抗联才解决对美制轰炸机使用的普惠大黄蜂发动机的最终仿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进口飞机发动机的依赖。并提高了自己工艺水平。以及带动了有色金属冶金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尽管仿制过程艰难无比。但是这款发动机的仿制成功。以及自产原材料的最终通过质量鉴定。却真正让中国人迈入了飞机发动机制造的门槛。而且通过高起点。带动了整个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随后仿制美制轰炸机积累的技术。在战后短短的时间之内。完成了对美国B二十九轰炸机。以及其使用的赖特发动机的仿制。只不过在战争期间美国人给的航空工业用铝使用完之后。因为无法自行加工所需的超薄铝合金。只能选择将全金属的轰炸机停产。
最后还是依靠苏联那位重轰炸机大师出面协助。才最后解决了原材料的问題。只不过解决问題的前提是。抗联只能将自己测绘的这款美国最先进的重轰炸机与苏联人分享。而且将仅有的一架通过坠落在东北的改型飞机残骸。拼凑出的B二十九轰炸机。转交给苏联人一同研究。
但不管怎么说经过对这款飞机的生产。以及之前对伊尔二强击机。以及其使用的AM三八F发动机的仿制成功。中国人第一次真正迈入了飞机制造国家的行列。虽说因为原材料还不能全部自产。生产的数量很有限。但是至少可以部分的满足自身的需要。
在这款发动机仿制过程之中。被杨震想办法留下的那位钱学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正是这位专业本就侧重于航空材料研究的科学家。带着一帮初出茅庐的学生。从原材料工艺开始一点点的逆推。才最终解决了发动机所有的技术问題。
不过虽说这款雅克九超远程战斗机。除了部分发动机、风挡玻璃。以及轮胎户外。所有原材料基本上实现了自产。让中国人真正掌握了半现代化飞机的生产技术。但在侧面上也引起了其他的一个后果。让根据地的老百姓相当的不满。
只是这款飞机与伊尔二攻击机。主要的机体原料都是木制。所以在制造这些飞机的时候。抗联在整个东北根据地境内。动员了大批的木匠参加制造。虽说制造飞机的技术合格工人数量不多。但是东北根据地内能力很强的木匠还是不少的。
而为了修补以木制机身为主的苏制飞机。抗联航空兵部队从一开始就动员了不少木匠。沒办法。米格三与雅克九的后机身都是木制的。伊尔二甚至连机翼都是木制的。沒有合格的木匠。这些飞机一旦出现战损。根本就沒有办法维修。
为了保证这些木制飞机的出勤率。抗联航空兵从一开始就有一批领薪金的士官。这些人拿着抗联军工产业标准技工工资。但是只被授予专业木匠技术士官军衔。军衔标志只是两根交叉木头外加以斧子代替金星的士官。在装备苏制飞机的部队数量不少。
而在开始生产这款雅克九超远程战斗机。以及伊尔二强击机之后。单靠军内的木匠数量已经远远不可能满足需要。在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之下。为了满足远程护航需要的大批飞机。抗联动员了大量的合格木匠参与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