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2)先盘葡藤设机弩, 再法槐籽制旋矢 - 沥泉神枪 - 几梁

第八回(2)先盘葡藤设机弩, 再法槐籽制旋矢 - 沥泉神枪 - 几梁

那一日,三横正在昏昏然百思莫得其解之时,忽闻门外人声鼎沸。早有伙计来报:“王师傅,不得了了。门外来了一顶八抬大轿。前有二十人鸣锣开道,后有二十人执幡打旗。中间二十骑兵护轿,好不威风!”

按大宋的定秩,官阶不到五品,不可乘此等八抬之轿。铁匠营是个小地方,哪里见过如此阵势?就是整个西坪,县太爷是七品。再说大一点,附近几个县,最高军事长官高虞侯,不过六品。哎呀百姓们战战兢兢迎出门外,但见轿中下来一人,峨冠博带,锦绣的官袍,高底皂靴。其人面如金纸,五缕长髯。举手投足甚是儒雅。原来是兵部大员沈文沈郎中。王三横等一躬到地,大气也不敢出。

沈文进得门后,命大轿远远撤出寨外,面有愧色道:

“这位是王师傅吧。如此排场,非我所愿。地方上定要有此大礼,却之不恭。如今进了门,王师傅就不必多礼了。”

“沈大人,万万不可。您是朝廷大员,在下村野匹夫,焉敢造次?”三横慌忙应道。

“不然,王师傅此言差矣。我在朝中,你在炉前,所为何者,两字可蔽之,‘抗金’是也。既同为抗金,焉有官民贵贱?”

“如此,倒是小民的不是了。”三横见沈文和蔼可亲,全无官气,不由心底好感油然而生。

“好,王师傅。我朝盐铁专卖,兵器控制尤严。但岳家军为民兵‘敢战士’出身,曾自筹兵器。我力荐兵部延袭此传承。可保岳家军军供。借以研发量产精良兵械。”沈文言罢,又继续说:

“王师傅,我欲考察你等量产之能力,然后可颁发正式批文。当然,这只是个形式,因为我十分信得过岳鹏举之故。如是,我便在你处小住几日。叨扰了。”

“沈大人,求之不得呀。小民曾读过《梦溪笔谈》受益颇深。听闻大人得乃祖真传,工于器械匠算,正有事请教。不过别叫小民‘师傅’,请直呼三横就行了。”三横这是心里话。

“好,那你也别称大人。我名文字习远,今后可称习远。当然如你愿意,我长你几岁,呼一声习远兄,我便叫你三横弟。你我兄弟相称,如何?”沈文这个人,也是宋朝难得的好官。一生勤政清廉,毫无官场庸冗之气,最恨繁文缛节。这也是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难以升迁的原因。

“就依习远兄!”三横也是痛快人,当下应承。

话说阳泉祖孙见来了大官,那是高兴得不得了。再说这沈文,岁数并不太大,其人甚为儒雅。说话彬彬有礼,行动举止如玉树临风,又十分得体。这老阳夫人见了,甚是喜爱,上下支应奉承,多有照顾。她又着阳泉忙前忙后,左右陪着。那阳泉亲下厨房烧了茶端了水来,老远见沈文与三横相谈甚欢。沈大人道:

“好,三横贤弟,咱们开门见山。听说你正研制长程箭羽,进展如何?”

“嗐,已经半月有余,一无进展。弓越做越硬,箭程并无满意增长。”三横置此言,不无沮丧。

“你说箭为什么能发?”

“自然是弓上给力”三横道。

“着呀!可你弓虽强给力也大,那为什么箭不能远发呢?

二人无言,对视良久,突然都仰面哈哈大笑。

“哎呀,大概是同一种箭的缘故!”三横道

“不错不错,同一种箭杆长固定。看来与箭杆长度有某种关系”沈文说道。

当下三横削了一根长杆,比军中所用的长近一倍。又粗粗做了张大弓,力道不增,但可多拉出来一倍的距离。开弓一试,不得了,竟长了近四十步。这两人可高兴坏了。沈文道:

“看来射程不但与力的大小有关,也与给力的时间历程有关。施力时间越长,出箭速度越快,自然射得更远。”

三横毕竟手巧,当阳小姐厨房又端来点心时,他已经改进了刚才粗制的大弓。弓身长而力不大。常人可以开弓,但射程多了四十余步。

不过新的问题又来了。长杆箭,杆长一倍有余,携带甚是不便。好在这个题儿在沈文略思之后就给出了答案。就是变弓为弩。其箭杆只有寸把长,但只要弩床与那长杆箭同长即可。沈文边说边画图样。

可有一样,弩臂尺寸小,力道又不够了。为什么?因为弩臂太短,弯曲有限。沈文道:

“加长的弩床意味着大位移。大位移需要大尺寸弩臂。尺寸小了,需要大位移,可弓就拉坏了,这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