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章 鸠摩智 - 霸宋西门庆 - 三王柳

第二八章 鸠摩智 - 霸宋西门庆 - 三王柳

  晁盖并不是天生的好学之人。他学武是因为自己天生神力。很多武学上的道理自然而然就通了。不知不觉就成了一代高手。而这时。习武已经成了他生命中的爱好。再也放不下了。所以本身武艺更加精益求精。

  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理万世不移。

  出家崇圣寺后。因大理地近吐蕃。晁盖又接触到了藏经。这对为寻找心灵上的宁静。潜心佛学的他來说。是一个兴趣开发的机会。于是晁盖一头扎进了崇圣寺的三塔藏经阁里去。孜孜不倦。无以自拔。

  崇圣寺里的大和尚们吃饱了沒事干。又不象其它地方那样养女色以自娱。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因此很多人都成了译经的高手。晁盖在这样良好的学习氛围里。他的经文水准日新月异。能说一口流利的吐蕃话已经算不得甚么了。晁盖可以用吐蕃语参加寺里举行的辩经法会。而且颇见锋芒。那才叫有了点儿小小的成就感。

  今天。行走在吐蕃境内的晁盖感受到了所在各部落对西门庆的疑虑。他知道。自己可以应该帮兄弟一把了。

  吐蕃人笃信佛教。高僧辈出。这一代便有一位鸠摩智大师。其人广译天竺佛家经论为藏文。弘扬佛法。渡人无数。是吐蕃人心目中圣贤一般的存在。

  这位鸠摩智大师避地而居。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不问俗事。只是潜心佛经译著。这一日却听随身的小喇嘛來报:“门外有一僧。生得相貌凶恶。自称大理崇圣寺本识。特來求见。”

  鸠摩智停下了手中的译经工作。奇道:“大理崇圣寺本识。我与此人素不相识。他來见我怎的。我多少经文未译。时间宝贵。哪里有闲空支吾闲人。也罢。我书一偈与他。令其知难而退便是。”

  说着。鸠摩智大笔一挥。用藏文写了一段佛经的问难偈文。让小喇嘛递出去。然后自己又埋首译经。谁知过不得半晌。小喇嘛又急匆匆地回來了。二话不说先奉上原先那张偈文:“师傅请看。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

  鸠摩智接手一看。却见上面墨迹淋漓。亦用藏文写着一段回语。虽然笔迹丑拙。但见解独到。足解人之茅塞。鸠摩智这一惊非同小可。急忙起身道:“那位本识大师何在。”

  小喇嘛道:“便在屋前立候。”

  鸠摩智“哎呀”一声:“却是我怠慢高贤了。”说着顾不得及履。急匆匆扑出屋外。向晁盖合什为礼:“不知师兄大德光降。却是小僧之过也。”

  晁盖急忙还礼。二人入禅堂落座。言语数交。各逞机辩。几个回合下來。二人均是暗暗佩服对方学识了得。只是鸠摩智底蕴深厚。晁盖到底还是初学者。眼看三板斧将要使尽。万幸那个小喇嘛送上茶來。得了缓冲的机会。二僧一笑。各合什一礼。就此住口。

  鸠摩智举杯奉客。歉然道:“茶薄无以待大德。望师兄谅之。”

  晁盖举杯就口一品。果然茶味甚薄。不由得心中就是灵机一动。笑道:“佛门下弟子。四大皆空。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有白水一盏。便足所愿。得茶水一杯。已是太奢了。。贫僧何敢怨之。”

  鸠摩智庄容道:“师兄教训得是。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是小僧着相了。”

  晁盖连忙道:“大师过谦了。我辈佛门弟子。只以弘扬佛法。普度世人为务。口舌之享。并无计较之心。只不过。。唉。”说着一声长叹。

  鸠摩智奇道:“师兄之叹。所为何來。”

  晁盖便道:“只叹吐蕃如今势衰。民生凋敝。连大师这等高僧。亦只能喝这等薄茶。那些普通帐民又待如何。一念至此。不由人不废然长叹。”

  吐蕃人以肉、青稞等物为食。其肉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所以吐蔷人无论责贱。饮食皆以茶为主。第一时间更新 www..com“不可一日无茶以生”。在中原是文人名士的风雅。在吐蕃却是上到豪酋、下到帐民日不可缺的必需品。

  只是自吐蕃衰微之后。国破人贱。茶叶的來源渠道不畅。茶马交易中吃尽苦头。以次充好。强买强卖的现象屡有发生。吐蕃部族首领喝的茶都尽是下品。普通帐民能弄來些茶渣茶末。已经算不错的了。

  晁盖这一叹。正叹到了吐蕃人的苦处。旁边侍奉的小喇嘛听着。早已滴下泪來。鸠摩智亦是耸然动容。良久方叹道:“国之立。国之覆。俱为空幻。只是风云变幻之间。可怜了随波逐流的那些苍生百姓。”

  晁盖便下说辞道:“众生皆苦。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大师眼见耳闻之余。何能在此庐中安然高坐。若不出世奔走四方。振臂一呼。蕃中众生休矣。”

  鸠摩智摇头道:“纵有渡世之心。却无回天之力。奈何。倒不如枯坐室中。以译经为务。留待身后之日。渡化人心吧。”

  晁盖道:“却不然。今日间蕃中有大事将发生。大师竟不知否。”

  鸠摩智道:“吾闭门译经。已有年矣。偶有大德高士來访。方略一启户。平时凡夫俗子。皆闭门不纳。因此竟不闻门外时局变化。。却不知有何大事将生。”

  晁盖便将西门庆欲召开民族议会之事说了一遍。Www。。com最后道:“如今西门庆崛起。宋朝灭亡。西夏势弱。束缚于吐蕃部族身上的两道枷锁皆无能为焉。西门庆是除暴安良、抑强扶弱之人。其人倡议成立吐蕃自治区。此吐蕃复兴之良机也。此议一成。万民受益。垂功不朽。。只可惜蕃中部族太多。各执异见。不能相容。将这桩好事耽搁了。大师是蕃中圣贤。若能出面玉成此事。功德无量。胜译万部经书。”

  鸠摩智听了踌躇沉吟道:“这个突如其來的西门庆竟然如此厉害。霸**夏。成就了这般大的功业。只怕天下又将多事矣。其人说民族议会。更多更快章节请到www..com。吐蕃自治区。虽然好听。或许这又是西门庆控制西北民族的阴险手段。驱虎吞狼。引我吐蕃与西夏相斗。他却从中渔利。亦未可知啊。”

  晁盖心道:“这位鸠摩智大师。果然是智计过人。深谋远虑。”当下慨然道:“贫僧自大理來。奉国书往见西门庆。以观其为人。视其行事。大师可愿从某一游。若西门庆之人为真。其意为诚。你我当助其成就此事;若其人不堪。内蓄阴谋。你我纵杀身殒命。也当揭其奸谋。使西北苍生免遭大劫。。却不知大师意下如何。”

  鸠摩智听了。感慨万千。他年轻时也是胸怀大志。一心想要振兴吐蕃。只是受了大挫折。这才心灰意冷。以埋首译经为务。再不过问世事。今日晁盖之言。重新激起了他心头的热血。当下从蒲团上立起。大声道:“小僧之译经。本是为世立言;但今日有济世之机。若只顾立言。不去立行。是舍本逐末矣。今日愿随师兄往见中原西门庆。或助其成事。或殒身圆寂。只消尽了本心。此生无憾。”

  一听鸠摩智愿意出山。晁盖大喜。当日二人便结伴而行。一路打听路径。往西门庆军前來。

  只是鸠摩智在蕃中何等的声望。他不出关还则罢了。这一出关。沿路部族皆闻风而拜。消息不胫而走之下。正在集会讨论要不要赴西门庆民族议会的吐蕃诸首领亦蜂拥而來。拜倒于法驾之下。

  人心诚笃。鸠摩智欲置之不理亦不可得。于是只能放缓了行程。对來者好颜相待。曲意安抚。

  这一下。鸠摩智想走也走不了啦。原來这一回吐蕃部族大集合。其中多有世仇者。大家存了冤冤相报之心。刀剑常思出鞘。哪里有正经心思考虑西门庆民族议会、吐蕃自治区的提议。因此甚么都耽搁了。

  吐蕃习性最重复仇。这是部落之间由于长期积怨。结有世仇。因而产生的报复行动。乃是氏族社会时期表现氏族间相互对抗的一种形式。亦称为“血亲复仇”。后世的彝、瑶、苗、壮等族中“打冤家”就是这种“血亲复仇”的残余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