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有娲氏创造农业和陶器 - 世界演义 - 绅士西里

第六章 有娲氏创造农业和陶器 - 世界演义 - 绅士西里

下面是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

《淮南子·览冥训》相传:远古时代,四根擎天大柱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天不能覆盖大地,大地无法承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巨鳌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堆积起来堵塞住了洪水。

这个传说代表着洪水时期,人类躲到了山上,侵犯了猛兽的领地,猛兽因此不断地袭击人类。有娲氏的首领女娲带领人类击杀猛兽和水怪,在重要地段修建堤坝,抗击史前洪水。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领导作用,世代为后人所铭记。所以在伏羲氏的部落衰落之后,人们便共同推举女娲继续领导人类,成为部落联盟的共主。

女娲利用双洎河畔的细竹,研制出一种新型乐器,这种乐器既可单管使用,又可集装成型,在技术上和效果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种新型乐器叫做“笙篁”。命令娥陵氏制做都城良管,用来规范天下的音乐;命令圣氏为斑营,相合日月星辰,名叫充乐。完成,天下没有不合理。”

《说文解字》云:“莱”蔓华也,从艹来声。莱即蔓华,亦即藜又名红心灰藿,古时穷人常食之野菜,另叶可煮羹。孔子南适楚,七日不火,藜羹不糁弟子皆有菜色。“莱”是有娲氏族发现,并开始人工栽培最早的一种食用主食植物。

女娲把已作为主食食用的“莱”引进到女娲城,并且率领族民以“莱”为主继续对其它相关作物进行示范栽培,规模生产,精心繁育,加强植保,提纯复壮,优胜劣汰。“莱”最终成为先民生活中主食之一,其它作物麦、稷、菽、稻、等食作物也相继选育成功。随着先民对“莱”及其它作物生产过程及生产环节的了解,生产技术的掌握以及“莱”和其它作物的自然进化,“莱”的果穗逐渐丰硕粒饱籽大,产量与年俱逐品味浓郁纯正可食性广泛。于是对“莱”的种子的可食性需求更广,先民生活中更普遍食用。农业的发展,给族民居食生活带来了保障。更加坚定了发展农业生产的信心,促进了探索农业新品种及培育粮食种源的决心。

女娲城生长着一种野草,先民们叫它芪草。这种草可以食用,并不稀有,女娲城遍地皆是,所以,人们并不格外珍惜它。但是女娲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种草的药用价值,命名为黄芪,算是最早的中草药了。

女娲氏统治时期制定了基本历法:基本达到季节分明,初定年份周期,地球一年绕太阳转一周,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移动一圈。太阳这样移动的线路叫黄道。日、月、行星都在黄道两侧一定距离范围内运行,那时,把黄道分为十二等份,叫做黄道十二宫,就是把一年划分为十二个例月,一年有四季,一季有六节。历月的天数只有29天和30天两种情况。由是朔日规定,不含人为因素。其岁首有较强的天文学意义,具有阳年阴月,阳季阴节的天文数理文化内涵。是华夏定历的基础。经过数千年的实践应用,改进充实,发展完善,最终成为人们使用的农历(亦称:夏历、中历、旧历、俗称阴历)。

农历是定历,具有天文年历的特性。它能很好地和各种天象对应。比如:太阳的高低与大地对应时的冷暖关系,历日对应月相,闰月的发生和不发生频率对应大地近日点和远日点,日出日没,晨昏弥幻、日蚀、月蚀,海水潮汐,历日对应太阳高度等天象。为原始先民农、牧、渔业生产提供宝贵的天气天象科学资料。所以,由于它的节气严格地对应太阳高度,更具有阴、阳和合,“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