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无怀氏 - 世界演义 - 绅士西里
一日,黄沙蔽日,恶魔又来作怪,当黄风搅天,拔禾折树之时。朱襄氏便携瑟登场,凭高端坐,拨动瑟弦,瑟声激越声振高空,怪风渐息,顷刻间天空彤云密布,下起大雨,百草萌发。从此风调雨顺,年年丰收,仓廪俱满。群民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说明朱襄氏统治时期,大地干旱的情况非常严重,采集和半农业都遭到毁灭性打击。同时也说明伏羲首创的阴阳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朱襄氏为朱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以高寿109岁而终。其后朱襄氏部落又传了两代,加上朱襄氏共三世,大约共150年左右。即朱襄氏部落统治时间:BC5550~5400年。共150年时间。
“乐”,用以调节阴阳。圣人,发明乐器用以调节阴阳,其中琴与瑟为乐器之本,琴属阳,瑟属阴,二者相合实属不易。所以在古时的歌乐之时,只有王才享有琴瑟,诸侯有瑟而无琴。朱襄氏发明了五弦之瑟,以调和阴阳,虞氏以五弦之琴亦为调和阴阳,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已。杨泉说:“琴为高涨之音,瑟为低落之声,以表达感情,调节阴阳,以合寒暑四时。”
“礼乐”是古时十分看重的国之大事,为华夏文明之特征,有则为诸夏,无则为夷狄。朱襄氏作瑟,与太昊作琴、女娲作笙簧、伶仑以竹子作乐器,在人类史上有重要意义。依照古人的理解,朱襄氏发明了“五弦之瑟”,才使群生定、寒暑适、百物生、万民安。
朱襄氏部落主要以河南淮阳为中心活动,而淮阳(古陈地)为伏羲故地,朱襄氏在这一带活动有一定的道理。《古迹.陵墓》中有,“朱襄陵,在柘城县城东10里有朱堌,上有寺以守焉。”据说朱襄氏死后,朱邑全境人人添土,墓大如丘,民心所寄。此墓虽多次遭洪水淹浸、冲刷,却依然如故。
无怀氏,汉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管子·封禅》:“昔无怀氏封泰山。”晋陶潜《五柳先生传》:“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无怀氏与葛天氏齐名,都是上古时代较为推崇的朝代。无怀氏曾经封禅泰山。
其事迹不详。统治时间:BC6400~5000年,共400年。
这一时期(BC7000~5000年)的主要遗址如下:
兴隆洼文化:内蒙古、辽宁以及河北北部。时间:BC6200~5400年。典型遗址为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
遗址周围有人工围沟,属于防御设施。住房为半地穴式,屋内有圆形灶坑。房子没有门道,需要从房子顶部开孔以梯出入,是较原始的远古建筑类型。
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出土的炭化粟(小米)和稷(黍,又称高粱,至今仍为主要的酿酒原料,现主产于东北和内蒙古,其粮食称为高粱米),证实兴隆沟出土粟和黍的年代距今BC5700年,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小米和高粱实物遗存。欧洲的小米应该是从东南亚通过欧亚草原通道传播过去的。
石器器型有石铲、石斧、石锛和圆饼形石器等等,其中最先进的是用于掘土的打制的有肩石锄。由石片嵌入骨柄凹槽的刮刀也很有特色,是北方细石器工艺传统的产品。其它加工兽皮用的石刀和渔猎工具也比较多。在房址的居住面上,常常发现琢制的石磨盘和磨棒,有的房间里还出土了石杵。这些谷物加工工具,既可以加工农作物去壳脱粒,也可以用于加工采集的植物籽实。
陶器较厚重,主要为夹砂陶。烧制火候较低,且外表多呈灰褐色和黄褐色,内壁多呈黑灰色。陶器外表纹饰以压印为主,主体纹饰主要有横人字纹、之子纹、席状纹、网格纹等。所有陶器均为手制。器型有深筒直腹罐和钵。
骨器有锥、镖、针等,磨制都比较精良,同时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蚌裙服饰。
出土了玉玦、玉斧、玉锛等玉器。兴隆洼玉器是迄今所知的中国年代最早的真玉器,它标志着社会大分工的形成。兴隆洼文化是中国年代最早的玉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