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老官台文化 - 世界演义 - 绅士西里
老官台文化:渭河流域包括陕西甘肃等地。时间:BC6000~5000年前。包括大地湾遗址一期和李家村遗址。
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分为五期:一期属老官台文化。其中一期文化,是中国西北地区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出土BC6000年的炭化稷标本。
大地湾一期陶器均为红陶,夹细砂为主,泥质较少,采用内模敷泥法制作。器形有三足钵、三足罐、筒状深腹罐、圜底钵等,纹饰以交叉绳纹为主,有红色宽带纹、锯齿状纹。出土的三足钵等彩陶,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间最早的彩陶。这批距今BC6000年的紫红色彩陶,说明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就是中国彩陶的起源地。
陶器上共发现了十几种彩绘符号,这些符号是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
李家村遗址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时间:BC5000年。
石器以打制居多,磨制石器也相当发达,典型器形有扁平磨光双弧刃铲。另有尖状器、刮削器、斧、凿、锛、砍砸器、石球及有肩石锄等生产、生活工具。
陶器以泥质内黑外红陶、夹砂灰陶为主,其次为泥质深灰陶、灰陶、红陶和夹砂陶。纹饰多见绳纹、线纹,少量附加堆纹、剔刺纹和布纹,未见彩陶。代表器物主要有圈足碗、三足器、平底钵组合器,以及凹底罐、瓮、小杯等。其陶器手制,火候较低,陶质松脆,器壁较薄而匀整。
裴李岗文化:黄河中游地区。时间:BC5600~4000年。典型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
裴李岗居民已进入锄耕农业阶段,处于以原始农业、手工业为主,以家庭饲养和渔猎业为辅的母系氏族社会。房屋均为半地穴式建筑,有阶梯式门道。
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有石铲、石斧、石镰、石磨盘等。制作精致,其中带锯齿刃石镰、长条形扁平的双弧刃石铲和鞋底形四足石磨盘(附磨棒)最为典型,也有打制的刮削器等。
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粗红陶为主,均为手制,烧成温度较低;多素面,有少量磨光或饰以篦点纹;典型的器形是三足钵和半月形双耳壶。2014年,在长葛市坡胡镇海子李村发现了一通断碑,该断碑没有碑帽,长约130cm,宽60cm,此碑名为《重记葛天老祖圣殿》,碑文如下:自夏商周设老祖祠以祀先祖,宣葛天老祖德裔。昔葛,川地,邑氏族于川东,望平纪纲。民三伏于川,久居川泉,川绕重葛,水虫尽跃。怀德于八阙,舞平唱足。葛麻为羞,腾依敝掩,养息纪民。黄帝传尧舜至禹,设老祖地,以戴民敬念。逢葛开,以礼祀,诸侯王皆从。自文帝三月初六大祀,其十里,文武徒行,以示诚德,曰长葛邑民皆老祖之裔。大宋开宝元年(公元986年)花春记。此宋碑的发现,证明了葛天氏故里在长葛。定都于宁陵(属商丘市)。
磁山文化:冀南、豫北等黄河中游地区。BC5400~5300年。典型遗址:河北省武安市磁山遗址。
磁山遗址发现的房子为椭圆形和圆形两种。半地穴,房前有一坡道或台阶。在房基遗址器物中,有一烧土块,沾有清晰可辨的席纹,说明在7300年前这一带即编制苇席,由此也可想像苇席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极大便利,这是发现的最早的苇席。
石器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打磨兼制石器,主要器形有磨盘、磨棒、斧、铲、凿、锛、镰等,器形一般都较小。骨器有铲、针、笄、镞、鱼镖、梭、锥、匕、饰等。蚌器有铲和装饰品。
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少数为泥制陶器,均为手工制作,用泥条盘筑法和捏塑法制成,以素面为主,陶质粗糙,器壁较厚。颜色有红、褐和灰褐3种。烧成火候低,温度仅为700~930℃。纹饰以浅细绳纹较多,还有编织纹、附加堆纹、剔刺纹等。器型有倒靴式支架、直壁平底盂、三足钵、小口长颈罐、漏斗形器、舟形盆、罐、圈足罐、斗等。其中以陶盂和陶支架组成的陶器群,最有代表性。另外还发现一些微型陶器,可能是祭祀用的冥器。
发现榛子、小叶朴和胡桃以及堆积的粟灰。胡桃就是现今的核桃,以往认为核桃是汉代张骞通西域时传入内地的,磁山遗址胡桃的出土,证实BC5000年这一带就有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