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 三驾马车 - 钢铁雄心之舰男穿越记 - 半只青蛙
当德国方面主动向斯大林提出要共同开发原子弹后,斯大林脸色又好看了许多。
林汉继续在斯大林面前游说道:“我知道因为历史的原因,现在苏联和德国的同志,彼此间都很担心双方会战争危机。但有了这东西,大家也就拥有了互相毁灭对方的能力,那样的话,彼此间就会更加安全了。套用我们那个时代的话来说,正是核弹让这个世界变得和平了!”
德国主动提出和苏联一起搞核弹,完全是林汉的缘故。
汉娜本来是将核弹作为对付苏联的最后的王牌,却林汉的几个质问说服了。
第一个问题是:德国现在的工业实力,三年之内,有能力造出多少枚核弹。
汉娜在问过专家后,给出的答案是一枚。
林汉和汉娜都尝试过想仗着自己的微观操控能力,以消耗信仰之力为代价,从铀矿中提取制造原子弹所需的u235.但在试验中两人发现,付出信仰之力的消耗,恐怖得惊人,而提取出的u235则少得可怜,最终只得作罢。
而凭着工业和科技能力制造原子弹,哪怕是使用耗电量较少的钚弹,需要电力也是海了去,消耗铜更是惊人。如果真这样做,未来的几年里,德国军备都受到严重的影响。
?
一枚广岛级别的原子弹,对一座城市的杀伤力,也就相当于一次千机大轰炸。对一支军队的威力,撑死也就能摧一个师的兵力。威慑力是有,但更大的是在发射架上而不是打出去。
林汉问的第二问题是,德国偷偷地搞原子弹,有可能完全保密,不让外界知晓吗?
答案是不可能。
制造核弹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工程。以美国人为例就动用了整整十万人,牵扯了无数个部门,这种事根本不可能保密。
德国不比封闭式的苏联和中国,一旦德国开始制造原子弹,美国、苏联都会知晓,然后只会引发三国间的核武器研究大战。虽然说爱因斯坦因为穿越者的关系至今留在了德国。但在美国开发原子弹一事上,他起的作用只是坚定了罗斯福总统的信心而已。即使这个位面罗斯福和奥本海默都死了,美国也因为德国的暗杀,损失了不少核专家。但只要美国人想造,他们还是能够找到足够多的核物理学家堆出原子弹的。
而苏联方面,历史上即使有苏德战争的干扰,苏联同样也在秘密进行着核研究,只是战争的原因让他们停止了这方面的步伐。但现在苏德和平的情况下,德国进入原子研制和制造。苏联一定会得到消息,然后也会紧跟着开始。
这样,苏德之间就会形成竞争,竞争的后果,就会加深彼此本就很严重的不信任。
林汉问的第三个问题是德国准备在五年或十年内和苏联进行生死大战吗?
汉娜母女的回答都是:不愿意。
她们两人现在也承认,只要苏德一开战,不管胜负如何,第三帝国最后的结局一定是灭亡。即使德国惨胜苏联。英美也绝对不会放过在这个时候背后捅刀的机会。
然后林汉问的第四个问题:既然如此,那么德国比苏联早一两年。甚至早三四年,造出原子弹,又有什么意义?造出来不急着扔,放在那儿只是摆设,又有什么用?还会因此而影响了常规军备,浪费大量的资源。
既然苏联加入核俱乐部是必然的。那么何不和苏联联手,一起开发核弹。一方面可以增加双方的互信,二来可以大大减少开发的成本,三来苏联也可以提供天然的核试验场。
最终汉娜母女被林汉说服了。
之所以会在三方会谈上提出这个话题,是因为德国也准备让中国共享核技术。
按林汉的理论。两极是比一极还危险的存在,而三极共存才是最稳定的构架。
现在的社会主义阵营,当家扛霸子暂时只有苏德两家,中国虽然潜力无穷,但是还是太弱了些,暂时还无法成为第三极。
中国强大了,强割走北方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以及强行分离蒙古的苏联,就要非常紧张了。中德合击苏联造成的威胁,远在历史上日德合击苏联的威胁要高百倍以上。
要知道日本只是一个拥有六千万人口的海洋国家,而中国却是拥有五亿人口的大陆国家,兵源方几乎可以说是无限的。
现在是1942年,新中国成立已有五年,经过五年艰苦努力,中国方面在德国的帮助下,已经建立了一个初步工业体系雏形。就工业实力而言,现在的中国要胜过历史上1955年时的中国。历史上1955年时的新中国,建国后又打了三年的朝鲜战争,军费支出极大,影响了国家建设。
而这个位面,新中国虽然也打了一场世界大战,但战争只打一年,战后更得到了越北、缅北大片土地,国力不降反升。
而同期,出于牵制苏联的需要,德国方面是极热心地帮助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也不象历史上的苏联那么地“小气”。
1942年的时候,新中国已经有能力开始自产拖拉机,而德国方面甚至将淘汰下来的3号坦克的生产线卖给了中国,并将四号坦克,也就是三十吨级的豹式坦克设计也卖给了中国。现在的中国由于底子太薄,暂时还不能生产豹式坦克,但最多再过两年,就可以解决三十吨级的四号豹式坦克的国产化问题(注:历史上中国是在1959年开始自产59式坦克,书里这边,中国生产三十吨级的豹式的时间定在建国后第七年,应当是很合理的)。
按目前新中国的发展速度,等到了1944年后,中国这个社会主义的第三级就会长成到让斯大林感到很有威胁的地步。
届时,中苏德三国三足鼎立的三极之势就正式形成。到时候就算斯大林发了疯想要打德国,他也将不得不考虑苏联在东线将面临的中国的威胁。
到目前为止,中德之间的关系非常地友好。德国方面对新中国是要什么给什么,人员、设备、技术大量地对新中国开发,每年都有大批的留学生在德国留学。而那些被流放的二十万德国共产党,连同其家属大都被安置在中国,成为中国重要的技术人员来源。
中德之间的亲密关系,早就斯大林感到恐惧。
斯大林很想争取中国,但要争取中国,就必须象德国那样对中国全面开放才有可能,可是一想到蒙古和沙俄时期割走的那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斯大林更是头痛万分。
为了加深中苏联系,这几年来苏联也有对中国开放留学生,可是在对赴苏留学生方面,以及帮助中国工业化方面,苏联人就不象德国这样可以放开手脚毫无芥蒂地行事了。
在拉拢中国方面,苏联有着先天上的劣势。
尽管新中国政权中有不少亲苏人士,但是被林汉这个穿越者横插一脚后,中共这边亲德的势力同样强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是在不断地增强——因为每年都有大量的留学生赴德留学,这些人回来后,基本就成了亲德份子。而德国方面对中国不象苏联般有那么多的“心理阴影”,双方在许多地方的利益是一致和有互补的。
帮助中国工业化,正好可以帮助德国淘汰落后的产业,进行产业再升级,同时还能进一步加深中德关系,以及赚取巨额的利润。
武装中国,让中国核武化,头痛的只会是中国周边的国家,只会是斯大林。来自东边的威胁,将苏联更加不敢轻启战端。
1942年北戴河会谈时,红色阵营中,中苏德三驾马车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九月初,当菲律宾战役结束时,三家的会谈也告一段落。